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位于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白馬鎮。這里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航海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戰斗精神教育基地”。1998年,時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親筆題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0年12月,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

  簡介

  由中共中央原總書記、中央軍委原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泰州市白馬鎮,紀念館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渡江戰役指揮部舊址和海軍誕生地新館兩部分。占地面積約為25000平方米,1999年4月29日新館落成開館。2009年,紀念館進行了館區環境維護和展廳該陳設計。

  舊址原為王姓地主莊園,始建于明末清初。1949年4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三野)渡江戰役指揮部設在此地。同年4月23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在此宣告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頒發命令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江蘇泰州白馬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

  海軍誕生地舊址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現存清式二層小樓一座及平房數間,樓上為三野渡江戰役指揮中心會議室,樓下為粟裕、張震、張愛萍三位將軍的臥室兼辦公室。舊址陳列當年粟裕睡過的雕花木床,抗戰時期支前用的獨輪車及木箱、茶幾、太師椅、馬燈、燈柜、銅盆等50余件文物用品,設有四個展區六個展室。再現了當年三野渡江作戰指揮機關運籌帷幄,決戰長江天塹的歷史場景。198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和1997年相繼被公布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館建筑新穎別致,既具濃厚現代氣息,又含紀念館的主題特征。主體建筑外形像艘軍艦,室外廣場左側豎有象征海軍艦艇的高桅桿,廣場上陳列一批海軍退役的轟炸機、殲擊機、超黃峰直升機、艦炮、魚雷、導彈等裝備,館內展覽運用實物、圖片、模型等多種表現形式和幻影成像、影視音像、場景制作等聲、光、電技術手段復原了“渡江作戰”、“解放一江山島”等多個歷史場景,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紀念館從“近代滄桑、白馬建軍、威震海疆、發展壯大、魚水情深”等五個方面展示了人民海軍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并設有貴賓接待廳、報告廳、互動區和4D動感影院,是集教育、培訓、旅游娛樂的理想場所,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已與數十所院校建立了共建關系,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學生軍訓、新黨、團員宣誓、雙擁等活動的首選場所,成為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宣講點,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是泰州精神的展示點。

  建館歷史

  建館緣由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舊址在泰州市白馬廟。這里原有一座地主莊園,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渡江時,渡江戰役東線指揮部設于此。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海軍在這里宣告成立。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決定:泰州白馬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舊址已辟為紀念館,原指揮部作戰室及粟裕、張愛萍、張震的臥室兼辦公室已恢復原貌,廂房及前廳陳列革命文物、史料,現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之一。

  1998年江澤民總書記第二次視察泰州時,題寫了館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

  新館和舊館

  紀念館分海軍誕生地舊址和新館兩部分,占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

  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軍誕生和渡江戰役指揮部,以及粟裕、張震、張愛萍當年的臥室和辦公室就在一座清式二層樓房及數間平房內。

  新館1999年4月建成開放,主體建筑外形似軍艦,展廳以大量文獻資料圖片再現了“白馬建軍”、“威鎮海疆”、“奮勇向前”、“魚水情深”的海軍誕生與成長歷史,陳列有人民海軍裝備的各種艦艇和飛機模型、服裝及渡江木船等大量實物,展示了人民海軍從泰州白馬廟誕生至今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

  展品簡介

  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泰州市白馬廟的渡江指揮部舊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愛萍同志為白馬廟紀念碑題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渡江戰役指揮部”碑文。中共泰州市委員會、泰州市人民政府和白馬鎮干部、群眾,非常重視白馬廟革命遺址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在省文化廳、省文管會的大力支持下,白馬廟分期修復工程已經逐步竣工。

  白馬廟陳列室,史料翔實,內容豐富。介紹和反映了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磅礴氣勢。人民海軍在戰火中誕生、為新中國戰斗、向現代化進軍的艱苦歷程。在中央辦公廳、中央檔案館、中央軍委檔案館等單位的熱情關心支持下,得到了一批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照片,真實地再現了解放軍軍高級指揮員在白馬廟小樓運籌帷幄、決勝行里的英姿。

  陳列的史料中,有毛澤東主席給粟裕、張震等同志的電報;有三野司令部在白馬廟本部向中央發送的報告;有陳毅司令員、葉飛司令員親臨前線視察的珍貴照片;有張愛萍部長給中共泰縣委員會黨史工委的親筆信函;有劉瑞龍、管文蔚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回憶節錄;還有泰州市人民全力支前,修路架橋,迎接大軍南下的彩色畫卷。

  2020年5月12日,退出現役的海軍綜合補給艦洪澤湖艦正式離開人民海軍戰斗序列,移交給位于江蘇省泰州市的人民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永久停泊和收藏,并將作為國防教育基地對公眾開放。

  泰州簡介

  歷史沿革

  泰州市白馬廟是革命老區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抗日戰爭時期,白馬廟地區就建立了中共黨的組織。解放戰爭時期,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后,黨中央及時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進一步武裝了全黨全軍的思想。

  1949年4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首長粟裕、張震等奉中央軍委命令,率部南下,抵泰州市白馬廟,在王氏小樓設立渡江戰役指揮部。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粟、張首長在白馬廟指揮部指揮東、中兩路集團軍第七、八、九、十兵團的渡江作戰,解放了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

  早在“三野”南下時,中央軍委就命令“三野”組建華東區海軍,并任命張愛萍同志為司令員兼政委。1949年4月23日,在白馬廟指揮部組成華東區海軍機關,這是人民海軍建立的標志。

  全國解放后,白馬廟先后建過榮軍學校、康復醫院、工農干校、速成中學和畜收獸醫學校。

  1989年3月,中央軍委確定“四·二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白馬廟為海軍誕生地。從此,泰州市白馬畝被正式載入人民軍隊的光榮史冊。

  水兵母親城

  泰州被人民解放軍海軍官兵親切地稱為“水兵母親城”。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1986年8月1日,海軍東海艦隊命名“泰州艦”;1999年,泰州市投資1200萬元,興建了“海軍誕生地紀念館”,至2007年4月,紀念館已接待中外來賓和解放軍官兵10多萬人次。

  2007年4月,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55周年慶祝活動在泰州隆重舉行。

  為紀念海軍誕生55周年,泰州市新命名了海軍中學、海軍小學和海娃藝術團。

  中國海軍

  海軍構成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主要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海軍岸防兵和海軍陸戰隊等兵種以及各種保障部隊組成,編有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海軍航空兵部,以及各類院校、科研、試驗機構、預備役部隊和軍民聯防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編制序列是:海軍、艦隊、航空兵部、基地、水警區、艦艇支隊、艦艇大隊、艦艇中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裝備部,下轄北海、東海、南海艦隊和海軍航空兵部,各艦隊轄基地、艦艇支隊、水警區等。

  東海艦隊

  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東海艦隊的前身“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省泰州白馬廟成立,張愛萍將軍任首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5年9月23日華東海軍正式更名為“東海艦隊”,由陶勇中將出任司令,艦隊司令部駐上海。

  東海艦隊成立后,因處臺灣海峽前沿,長期擔負在海防前線的戰斗值班、戰備訓練、護漁護航、巡邏警戒等繁重任務,并與國民黨海軍有過幾次交戰。

  中國海軍東海艦隊駐地寧波,駐泊港口:上海、吳淞、舟山、定海、杭州。

  東海艦隊有三個軍級編制的海軍基地:上海基地(轄連云港、吳淞水警區),舟山基地(轄定海、溫州水警區),福建基地(轄寧德、廈門水警區)。編成(2002年資料):600艘艦艇,一個驅逐艦護衛艦混編支隊、一個護衛艦支隊、一個潛艇支隊、一個登陸艦艇支隊、一個由導彈艇、掃雷艇、獵潛艇、魚雷艇等組成的快艇支隊。

  防務范圍:連云港以南到南澳島以北的東海及臺灣海峽的防御任務。

  2008年7月18日,東海艦隊決定:將泰州市白馬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作為“戰斗精神教育基地”。

  海軍發展

  中國海軍現代化的步伐,引起世界矚目。日本防衛省直屬智庫防衛研究所2008年3月26日公布了《東亞戰略概覽2008》,渲染所謂“中國軍力威脅”論。與2007年版相同,《東亞戰略概覽2008》也用兩章的篇幅專門論述中國,所占篇幅最大,其中特別關注中國海軍的發展,認為中國軍費預算向海軍傾斜,“兩年后將造航空母艦”。而對朝鮮、俄羅斯、東南亞、美國和日本自己的論述各占一章。雖然是對東亞地區的綜合論述,但概覽最“關照”的還是中國部分。與美國發表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相比,《東亞戰略概覽2008》對于中國威脅的闡述近乎到了妄想的程度,甚至將中日軍隊之間的友好交流都被視為中國拋出的“糖衣炮彈”。

  泰州艦

  1986年8月1日,海軍東海艦隊驅逐艦138艦命名“泰州艦”。

  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泰州”命名的中國海軍新裝備的138號現代級驅逐艦,是海軍東海艦隊的旗艦。與136、137艦相比,138艦的對海、對空打擊武器已全面升級,其反艦和防空能力均有大幅升級。

  反艦導彈

  138艦安裝了改進型反艦導彈,射程翻了一番。反艦武器改用了俄羅斯彩虹設計局專門研制的改進型,3M80EBR艦艦導彈。136、137艦上的3M80型“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是蘇聯在冷戰時期專門針對美“宙斯盾”系統的作戰特性而設計的,作戰性能已是很先進。作戰時,只要進入有效打擊范圍,該型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音速的2.3倍,并能在掠海飛行的幾分鐘內,即“宙斯盾”系統完成探測、跟蹤、發射和導彈制導程式之前突入目標防御區。在接近目標時,該導彈上的主動雷達自動開機,鎖定目標并作沖刺飛行。此外,該導彈也具有較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其重達300千克的半穿甲戰斗部將如穿紙一般輕易穿透任何現有高強度鋼制的軍艦艦體。而138艦裝備的3M80EBR導彈性能更加先進,其有效射程從3M80型的120千米增加到了240千米,射程有大幅提高。對于現代高技術戰爭而言,打擊距離的猛增即意味著自身作戰的極大主動和有利,從而使138艦的重拳更加難以防御和令人生畏。

  防空能力

  雖然138艦依然沿用了136、137艦上的“施基利”防空系統的發射及儲彈裝置,但它新改進的9M317導彈制導系統卻采用了主動雷達+指令修正,其最大射程也由原來的25千米增至47千米,真正具備了區域防空能力。再加上新換裝的“卡什坦”近程防御系統和改進后的電子對抗系統,138艦至此擁有了從中程、近程至末端完整的防空體系。138艦仍采用艦體前、后各一的單臂式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備彈24枚。其自動裝彈設施靈活可靠,反應快速。艦上共配制6部目標照射雷達,能同時具備6個火力通道,因而該系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全方位快速發射6~12枚防空導彈,對來自不同方向、高度的空中目標進行攔截攻擊。

  探測能力

  138艦的探測系統已經接近西方先進水準,可以從俄羅斯后期建造的同級軍艦對空、對海、對潛的探測能力作為參考。俄羅斯最后批次建造的現役“現代”級所裝備的MR750“頂板”三座標對空搜索雷達,其有效探測距離為150~300千米,有效探測高度為20~30千米,對導彈大小物體的有效探測范圍為17~50千米,對戰斗機的探測距離為58~230千米,具有同時跟蹤20個目標的能力。此外,“現代”級還可以接收“卡”式艦載直升機機載雷達所傳回的資料,更使探測搜索范圍擴大了數百千米。因而作為136、137艦的后續艦,138艦的雷達探測及制導能力肯定比136、137艦有所提升。俄方稱,經過重大升級的138艦電子系統十分先進,其作戰指揮中心的資訊處理能力和電子顯示系統已超過俄羅斯所有現役艦艇,接近西方先進水準。

  電子對抗

  在電子對抗方面,136、137艦均安裝有作用可靠的鐳射報警接收裝置、電磁干擾發射天線、紅外干擾和光電干擾裝置,以及自動化的固定式干擾火箭發射器等。在軍艦受到敵方探測及制導武器威脅的情況下,其鐳射報警裝置會立刻發出警報。在威脅到達一定距離時,干擾火箭會自動發射箔條干擾彈及充氣漂浮式角反射器實施雷達/紅外干擾,以誘使來襲導彈偏離目標。此外,136、137艦還裝備有系列化的音響干擾設備,如與MCK-335聲吶相連的主動式音響干擾系統、拖曳式BTA一1充氣式魚雷誘餌等,用于迷惑和防御水下的敵方潛艇以及來襲的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