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西長汀與連城的交界處,橫亙著莽莽蒼蒼的松毛嶺。松毛嶺下的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1934年9月30日,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從這里開始長征的歷史。

長征開始

1934年9月30日上午,紅軍戰士、赤衛隊員、少先隊員聚集在觀壽公祠的大坪前,紅九軍團參謀長揮淚向鄉親們告別,鄭重地說:“紅軍一定會打回來的!”軍團首長當場發給村赤衛模范連和少先隊一批槍支彈藥。接著紅九軍團開始轉移,經長汀、瑞金……踏上了茫茫的長征之路。

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是紅軍長征重要出發地之一,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起始點,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第一村,該村紅色旅游豐富,有松毛嶺阻擊戰指揮部舊址、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出發地舊址、紅軍征兵處舊址、紅軍二十四師師部舊址、紅軍戰地醫院舊址、抗日宣傳漫畫群遺址、紅屋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水角哩九廳十八井。此外,12座客家圍龍屋與紅色資源交織在一起,距今300多年歷史,保存較為完好,還有官坊石峰寨自然景觀、龍象山自然景觀點。據了解,長汀縣將對這一資源進行整合,使之成為包涵紅色文化,又有客家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特色景區。日前,國家發改委已將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列入紅色旅游扶持項目。

相關信息

一、 中央紅九軍團從長汀鐘屋村(今中復村)起步出發去長征

中央紅九軍團在勝利完成了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突破閩江,向浙江方向前進的任務后,于1934年8月底來到長汀。9月,參加了溫坊戰斗和松毛嶺保衛戰。9月底,從長汀的鐘屋村出發,開赴長征的集結地,參加長征。

就在這8、9月間,在國民黨東、北兩路軍加緊向中央蘇區的中樞地區推進,江西的石城、興國、寧都,福建的汀州等要地已處于敵軍直接威脅下,黨中央領導人博古和李德被迫放棄抵御敵人的計劃,決定撤出中央蘇區。10月1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項英簽署發布了關于將中央主力紅軍組成野戰軍實行戰略轉移的《中央軍委命令》(第五號),命令紅一方面軍所屬部隊逐步撤退到指定地點集結,進行戰略轉移。

9月28日,紅九軍團奉中革軍委命令撤出“松毛嶺保衛戰”的戰斗,進行轉移。

9月30日上午,紅九軍團在鐘屋村“觀壽公”祠堂門前大草坪上,召開告別群眾大會,村赤衛模范連、少先隊及群眾兩千多人和紅九軍團部分指戰員參加了大會。村蘇主席蔡信書主持會議,紅九軍團參謀長郭天民向到會群眾作告別講話。會上,紅九軍團當場向鐘屋村赤衛模范連、少先隊發槍300余支,還有一箱箱子彈。

當天下午3時,紅九軍團兵分兩路,九團與軍團直屬隊為一路,從鐘屋村出發,經河田前往汀州城;七、八兩團因重新參戰,推遲一天出發成為一路,仍由鐘屋村經河田到汀州城。沿途敵機臨空盤旋,尋覓我主力的行蹤。為避開敵機,采取夜間行軍,白天宿營。

光復中央軍

當紅九軍團離開鐘屋村時,鐘屋村赤衛模范連、少先隊也跟著部隊一起轉移,后來全部加入紅九軍團進行長征。其余全村男女老少向涂坊、河田、濯田、四都等地疏散。國民黨軍隊于10月21日進占鐘屋村時,那里早已堅壁清野,十室九空,變成個無人村了。可是,國民黨為炫耀“戰績”,以諧音將鐘屋村更名為“中復村”,即中央軍光復之意。

10月3日,紅九軍團兩路匯合到達汀州城后,在汀城休整了4天。中革軍委發給紅九軍團大批軍用物資,每個紅軍指戰員領到一套斜紋布薄棉衣和夾被、鞋子等物,軍容煥然一新。

6日傍晚,紅九軍團從汀州城西移,于7日凌晨4時左右抵長汀古城宿營。入夜,部隊繼續西移,從古城至瑞金走了30里,當晚8時許到達紅都瑞金。8日白天在瑞金休息,黃昏從瑞金夜行軍,于次日拂曉抵武陽。當天,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從中央開會回來,中革軍委已決定將粵贛軍區主力紅二十二師及于都補充的第一團均撥給紅九軍團建制。這時,紅九軍團已擁有第三師、第十四師和紅二十二師等3個師,全軍共有11538人。10日晨,全軍南移會昌朱子壩、獅子壩一線。11日折向會昌西北面的珠蘭埠,在此休整5天后,于10月16日下午4時許,全軍從珠蘭埠出發,是夜,在蒙蒙月色下渡過濂江,向西疾進,從此,離開了中央蘇區根據地。 從實而論,中央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是長汀,集結地是長汀古城,告別中央蘇區根據地的離開地是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