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咨詢熱線
點擊數:1416 時間:2021-11-03 15:19 來源:北京大學
2021年10月28日—29 日,新一屆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在世界科技青年論壇上揭曉。35位在各自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或示范性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入榜。北京大學工學院2004級力學系校友、悉尼大學高級講師居理寧博士憑借其獨特的機械工程和生物力學背景,為凝血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控制尋找更好解決方案作出卓越貢獻,因而獲此殊榮。
居理寧榮獲“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獎
居理寧也是澳大利亞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ARC DECRA Fellow)、澳大利亞心臟基金會杰出青年基金(Heart Foundation Future Leader - Level 2)獲得者。他2008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系,并在創院院長陳十一院士的鼓勵和推薦下前往美國深造。居理寧回憶在北大接受的本科教育,非常感謝在北大打下的扎實基礎。工學院重視學生的基礎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解決世界問題的能力,鼓勵創新和自由發展,支持學生參與各類科研活動,本科階段的學習很好地培養了居理寧的數理基礎和創新能力。在朱懷球教授的指導下,他得到了為期一年半的“校長基金”本科生科研項目的訓練,并在朱懷球教授課題組完成了本科畢業論文,為后來進入力學與生物學交叉學科領域的學習和創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赴美留學后,居理寧于2013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埃默里大學獲得聯合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師從國際生物力學專家朱承教授和美國工程院院士Larry McIntire教授。2014—2019年先后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悉尼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血栓疾病研究和抗血小板新藥開發國際專家Shaun Jackson教授。
居理寧通過將血流背后的機械力與其對血液蛋白和凝血細胞的影響聯系起來,建立了一個新的領域,稱為“機械生物學”。他的工作為凝血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控制找到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居理寧致力于使用力學知識和工程技術在單分子層面上解決心血管生物力學問題,他發明了一種名為生物膜力學探針 (Biomembrane Force Probe ,BFP)的納米工具,能夠在單分子水平上實時監測膜蛋白受體動力學,并捕捉細胞內瞬時發生的信號,一改傳統單細胞力學生物學研究中所使用的非實時性、求群體平均值的方法,實現在活細胞上同步獲取力譜和鈣離子信號,并將該單分子技術用于研究血小板在復雜血流動力學微環境下產生血栓的機制。
居理寧
之后,居理寧又不斷地對這項開創性技術進行升級。為了在具有動態血流的生理背景下進一步開展血栓力學生物學研究,他利用其他尖端技術對 BFP 進行了補充,構建了4Ms策略:力學(Mechanics)、顯微鏡(Microscopy)、微制造(Microfabrication)和小鼠模型(Mouse model),該方法集成了生物力學工程、成像、微流體和分子生物學。
通過對一系列機械感應(“力感應”)蛋白質的世界領先發現,以及了解血細胞如何利用這些機械力傳感器來感應循環系統中的力學信號,居理寧已經開發出新的治療策略,能夠及早、有效地預防和干預血栓的形成。
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刊于1899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技術商業類雜志,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評選出35位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創新者,共分為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及先鋒者(Pioneers)五大類,從世界范圍內的前沿科學、新興技術、創新應用中遴選出對未來的科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創新領軍人物,涵蓋但不限于生物技術、 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領域。此份榜單的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
截至目前,該榜單已在全球范圍內舉辦了20余年,曾經的獲獎者包括谷歌創始人Larry Page 和Sergey Brin、Facebook創始人Mark Zuckerberg、蘋果首席設計官Jonathan Ive、基因技術CRISPR發現者張鋒、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Paypal 及 Slide創始人Max Levchin等。2010年,這一全球權威榜單第一次進行區域性評選,現在已經拓展到了亞太地區、歐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