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咨詢熱線
點擊數:6806 時間:2020-01-02 14:35
中科院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粒子物理實驗、探測技術與方法”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2014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6年,入選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7年,獲得基金委創新群體支持。研究領域為高能粒子物理,致力于超出標準模型新物理唯象理論、TeV強子對撞機電弱測量與新物理探測、以及高分辨率氣體探測器實驗研究。在PRL,PRB,PRD,JHEP,EPJC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1992年-200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理學學士、博士學位,留校任教。研究方向為粒子物理唯象理論,暨TeV對撞機上超對稱新粒子、新現象的產生機制預研。
2000-2004年,作為曼徹斯特大學成員,參加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Tevatron對撞機D0國際合作實驗物理研究,負責D0探測器設計適于高亮度質子對撞環境的Level1 Central Tracking Trigger (L1CTT) 觸發系統Run2b升級方案。設計方案通過美國能源部DOE大科學工程Lehman Review鑒定,成為L1CTT觸發系統的升級藍本。
2004年,任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開展高能高亮度強子對撞環境下輕子鑒別、電子能標與能量分辨率刻度D0實驗物理研究;提出在TeV強子對撞機上探測超對稱R宇稱破缺e+muon新粒子共振態的理論設想,領導D0實驗相關物理測量;在Tevatron質子-反質子對撞機上,通過末態電子前后對稱性測量標準模型電弱相互作用暨基本物理參數弱混合角sin2θw,獲得輕夸克相關有效sin2θw世界最精確物理結果。
2006年,參加 “ATLAS物理分析”高能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從事超對稱新粒子尋找、雙玻色子末態測量與規范反常耦合探測實驗研究;開展ATLAS Muon譜儀探、及新型微結構氣體探測器研究。
2007.7-2011.7年,任D0 Authorship Committee 七人委員會執委。
20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12年,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學術帶頭人。
2014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5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C-CERN重大國際合作專項, “ATLAS Phase 1 Muon譜儀端蓋NSW觸發系統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6年,入選第二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17年,入選基金委數理學部創新研究群體“TeV強子對撞機上電弱精確測量與新物理新現象尋找”,學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