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位于廣州黃埔長洲島,是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孫中山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培養革命的軍事人才。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館舍介紹

據有關數據顯示,原有建筑環境改變較大,僅存2.6萬平方米。建筑有:坐南向北的校本部,前臨珠江,上掛“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抗日戰爭時期曾被日機炸毀,1996年重建;孫總理紀念室,俗稱“孫中山故居”,是一幢2層樓房,面積345平方米,原是粵海關黃埔分關舊址,孫中山曾在此小憩,孫中山逝世后,辟為孫總理紀念室;孫總理紀念碑;俱樂部,面積2070平方米,是軍校師生集會和文化娛樂的地方,軍校政治部領導的“血花劇社”也設于此;游泳池兩座,已維修復原;東征陣亡烈士墓;濟深公園,為紀念副校長李濟深而建,尚存教思亭和北伐紀念碑。黃埔軍校史跡豐富,山水相融,已初步重現昔日風姿,是游覽的好去處,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選址原因第一,在本世紀20年代,各路軍閥獨霸一方,滇桂軍閥盤踞著廣州市。當年孫中山選取在遠離市區的孤島辦軍校,就是要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干擾;第二,這個島環境幽靜,四面環水,筑有炮臺多處,與隔江相對的魚珠炮臺、側面沙路炮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于學習與練武;第三,孫中山很熟悉長洲島,他曾多次來島視察,知道島上清陸軍小學堂的校舍仍在,略加修葺,即可使用,還可節省許多人力和資金,為此,孫中山決定把軍校設在長洲島上。

歷史沿革

據有關數據顯示,黃埔軍校在長洲島先后招生6期。學生來自全國26個省,并有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家的革命青年。第一期到第四期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畢業的畢業生共4981人。第五、六期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入學,國共分裂后畢業,共有畢業生3136人,其中第六期生原有4400余人,由于動亂大部分離校,畢業時僅有718人。1928年(民國17年)3月,黃埔軍校遷往南京,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北遷后,李濟深在原校址仍以黃埔軍校名義,為其第八路軍培養干部。1930年(民國19年)9月,蔣介石命令停辦。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長洲島,校本部被夷為平地。1984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建館。1996年,按照國家文物局批示的“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則重建了校本部,基本恢復了當年軍校師生生活、學習的場所。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舊址曾被炸毀。1964年做了一次較大的修繕, 基本恢復了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軍校舊址的紀念建筑有軍校正門、中山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及東征烈士墓等。黃埔軍校舊址和校史,生動地展示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攜手進行反帝反軍閥斗爭的歷史。黃埔軍校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學生曾多次參加過革命戰爭,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軍校有三位最高的領導人,他們是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就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徐向前、葉劍英、聶榮臻、林彪和陳毅。解放軍首批授銜的十位大將中也有三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陳賡、許光達和羅瑞卿。周恩來、陶鑄、劉志丹和左權等,也在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過。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國民黨軍隊的將領中,黃埔軍校畢業的著名將領有杜聿明、胡宗南、鄧演達、宋希濂和陳誠等,數以百計。

基本信息

地 址: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

交通線路:乘517、261、882、292、43路公交車至魚珠碼頭,或乘262、137路公交車至新洲碼頭,轉乘輪渡到黃埔軍校

開放時間:9:00~17:00閉 館 日:星期一、農歷除夕

郵 編:510715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門票、開放時間:已免費開放,逢星期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