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于1959年1月,其前身是遼寧省地志博物館籌備處錦州辦事處、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設在錦州老城區古塔腳下的大廣濟寺古建筑內,即現在的錦州市博物館院內,1963年10月,基本陳列完成并開放,“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閉館,“九一三事件“后被撤銷。1978年得到恢復,修改陳列后重新開放,1985年4月中央批復修建新館,新館選址位于市中心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北側。


基本介紹

  遼沈戰役紀念館占地18.8萬平方米,園區規劃充分利用現有園林環境,以遼沈戰役軍事主題為切入點,以具有紀念性和標志性的門、塔、館建筑為主體,通過強化中軸線處理,使主體建筑、紀念設施和景觀布局在風格上協調統一,形成一組完整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群體,成為集歷史研究、文化傳播、藝術博覽、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軍事主題公園。主體建筑8600平方米,基本陳列設有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陳列內容全面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歷史,突出展示了遼沈戰役的勝利進程,揭示了戰役勝利的諸多因素及偉大意義。陳列設計運用現代陳展理念,突出主題,把握重點,彰顯個性,營造了獨特的陳展環境和個性空間,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藝術形式,深度解讀歷史,藝術再現宏大戰爭場景。其中,《攻克錦州》全景畫館是中國第一座全景畫館,被譽為中國博物館和世界美術史的藝術精品和經典之作。館藏藏品總計19915件,其中文物6248件,一級文物25件,二級文物275件。近幾年,又相繼修復開放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和配水池戰斗舊址,延伸紅色旅游路線,打造紅色旅游精品。

  遼沈戰役紀念館作為錦州市乃至全國對外開放的“紅色名片”和“城市客廳”,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先后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旅游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國家級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景點景觀


勝利之門

  遼沈戰役紀念館勝利之門是由三個單體建筑組成,占地東西長77米,南北寬42米,前面兩個單體建筑,東面高11米,西面高9米,北面單體建筑最高16米,三個單體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前面兩個單體建筑都有一個斜度,從遠處看是一個英文字母“ V ”,是勝利的象征,同時又像張開的手臂,敞開胸襟迎接來自國內外的游客 。由兩個建筑主體單塊形成的門,透視出遼沈戰役紀念館深遠壯觀的背景 。勝利之門是一組城市雕塑,是一組展廳,是一組意義深遠的門。

紀念塔

  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座落于遼沈戰役烈士陵園中軸線北端,遼沈戰役紀念館南側,是為紀念和緬懷遼沈戰役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是遼沈戰役紀念館園區中心建筑物,座落在蒼松翠柏叢中。紀念塔塔身高8米,全部為花崗巖砌筑。紀念塔塔頂是一座持槍振臂吶喊的青銅鑄就的解放軍戰士全身塑像(錦州民間俗稱“大銅人”),銅像高達6米,重約18噸。塔身正面鑲嵌著朱德元帥題寫的“遼沈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個鎏金大字。塔身兩側是長8.8米、高2.4米的花崗巖浮雕群像,表現的是錦州攻堅戰和遼西圍殲戰的戰斗場面。紀念塔北側4.2米處立有一座紀念碑即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高2.3米 、寬5.2米,灰白色大理石上鐫刻著遼寧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

軍碑

  朱瑞將軍是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1948年在遼沈戰役攻打義縣戰斗中犧牲,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遼沈戰役紀念館朱瑞將軍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坐落在遼沈戰役紀念塔西側60米處,占地面積95平方米。由魯迅美術學院賀中令教授設計。通體由花崗巖建造,長8.4米、高3.6米、寬2.1米。炮車式的紀念碑正面鑲嵌著2.4米高的朱瑞將軍高浮雕頭像。頭像下方鐫刻著伍修權同志題寫的“朱瑞將軍”四個金字。碑體背面銘刻著朱瑞將軍生平簡介。 三層踏步的石臺階基座,將炮車碑托起,雄偉地象征著將軍指揮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壓倒敵人的氣勢。將軍頭像背景大面積窟窿鑿痕,內涵將軍殉職的意蘊。

烈士墓

  烈士墓位于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東側60米處,在西側的是梁士英墓、在東側的是張士毅墓。梁士英、張士毅是在遼沈戰役中犧牲的兩位著名烈士。兩位烈士墓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為花崗巖結構,長3.2米、寬2.4米、高0.7米。北立墓碑,記述烈士生平及貢獻。墓地呈扇形,周圍環以蒼松。梁士英墓為衣冠冢,張士毅墓為尸骨墓。

  遼沈戰役紀念館烈士名錄墻坐落在遼沈戰役紀念塔南面兩側。主體由花崗巖方石砌成,碑面鑲貼黑色磨光花崗巖板,烈士碑廊高為2.5米,長為258.99米。分首碑、主體碑、尾碑三部分。主體碑銘刻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英名。按《東北解放戰爭烈士名錄》共有5萬多名,去掉當年犧牲重名的烈士,實刻47100多位。名錄為魏碑體。名字總體按1945、1946、1947、1948年和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外國籍和女同志有標注。尾碑為彭真和伍修權的親筆題詞。“后記”為捐資單位名稱及損款數額。

戰史館

  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的三年,是東北解放戰爭重要時期。東北解放戰爭經歷戰略撤退、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三個階段;東北根據地建設與之相關連,經歷初創、基本建成和鞏固發展三個時期;東北人民解放軍由初期的10余萬人,不斷壯大,發展到100余萬人。東北解放區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都已超過國民黨軍,為舉行遼沈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52天,是東北解放戰爭取得戰略決戰勝利的決定時期。東北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率先在東北戰場發起遼沈戰役,揭開全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的序幕。經過攻克錦州,和平解放長春;舉行遼西會戰,圍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攻占沈陽、營口,解放東北全境三個階段,殲滅國民黨軍47萬余人,取得遼沈戰役的偉大勝利。

支前館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遼沈戰役和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各級黨政機構,積極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解放戰爭。東北廣大人民在“一切為了前線”的偉大號召下,積極動員起來,努力發展生產,踴躍參軍參戰,奮勇支援前線。東北解放戰爭中,東北地區共參軍160萬人,出動民工313萬人,擔架20萬副,交納糧食450萬噸。百萬青年參軍上戰場,男女老少送公糧、縫軍衣、做軍鞋、照顧傷病員。百萬民工冒著槍林彈雨,架橋鋪路,運送物資,搶運傷員,軍隊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在廣闊的東北戰場上,呈現了軍民團結戰斗的壯麗圖景,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英烈館

  “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東北軍民 緊密團結,并肩戰斗,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偉大勝利,創造了可歌可泣的雄偉業績。歷經戰爭的長期考驗和鍛煉,人民解放軍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紀律和堅強的戰斗力。他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不屈不撓,英勇奮戰,前仆后繼,勇往直前,充分體現了高度的革命熱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遼沈戰役和東北解放戰爭中,5萬余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長眠在白山黑水,用鮮血和生命抒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他們的英名和功績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勇前進。


展覽藏品


  劉亞樓上將在解放戰爭用的子彈袋

  劉亞樓,東北軍區參謀長兼東北野戰軍參謀長。此望遠鏡是在他解放戰爭時期使用的。錦州戰役時,曾用此鏡觀察錦州城內敵情。劉亞樓稱自己有四件寶:手槍、望遠鏡、指北針、批文件包。十年動亂,“四寶”上交。落實政策后,只要回文件包和望遠鏡。1978年1月,劉亞樓的夫人翟云英將此望遠鏡蹭給本館。

  程遠茂在塔山戰斗中榮獲的毛澤東獎章

  程遠茂,4縱28團2連指導員。在塔山阻擊戰中,他率領一個排豎守鐵路橋頭陣地;戰斗中發揚了死打硬拼,寸土不丟的精神,反復與敵拼搏并用政治思想工作,鼓動士氣,從早到晚擊退敵十余次進攻,完成了任務。戰后榮獲毛澤東獎章。并被命名為“塔山英雄”稱號。程遠茂共立過9大功。1950年出席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此章由本人保存,1958年12月蹭給本館。

  蘇軍授予周保中的紅旗勛章

  周保中是東北抗日聯軍軍長,第二路軍總指揮,后退入蘇聯,任國際旅旅長。在中蘇邊境進行抗日斗爭時,蘇軍授予這枚紅旗勛章。抗戰勝利后,隨蘇軍回到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吉林軍區司令等職。1986年由周保中的夫人王一知將此文物蹭給本館。

  張紹柯烈士使用的照相機

  張紹柯是東北電影制片廠一位出色的攝影師。1948年9月隨東北野戰軍奔襲北寧線,在完成拍攝義縣戰斗后,在向錦州前進的途中,不幸中流彈犧牲。他用此相機拍攝了許多解放戰斗場面,并參與拍攝紀錄片《民主東北》,對宣傳、鼓舞和記錄我軍解放東北的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1959年8月其夫人楊云將此相機蹭給本館。

  趙興元在解放戰爭時期使用的羅盤儀

  這件羅盤儀是3縱20團1營長——趙興元在錦州戰斗中用過的。1948年10月,趙興元率領一營攻打錦北敵防守工事配水池,敵人自稱配水池是“第二個凡爾登”,他帶領同志們死打硬拼。血戰8小時,打退敵人30多次反撲,終于攻占了配水池。戰后,該營受到了師通令嘉獎。趙興元立過6次大功,兩次特功,1950年出席全國英雄代表會議。1963年9月他將羅盤儀贈給本館。


歷史沿革

  1958年12月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原址設在錦州大廣濟寺。

  1978年10月,葉劍英元帥題寫館名。

  1985年4月29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復在錦州修建新館,新館坐落在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北側,

  1988年10月31日落成開放。

  2001年遼寧省委、省政府決定對我館進行全面改陳改造,

  2004年11月2日竣工并重新對外開放。

  2008年3月1日起,作為全國首批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公眾實行免費開放。

榮譽及其他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