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橋鎮,隸屬于湖南省寧鄉市,位于寧鄉中部,距寧鄉市城區20公里,距省會長沙60公里。上距洛湛鐵路橫市站12公里,下距長石鐵路寧鄉站29公里。轄9個行政村(社區),鎮域面積58.0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3680人(2017年)。

  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名單。

  建制沿革

  清代所屬三都四區,解放前設置鄉保甲,為大成鄉,粟溪鄉范圍;解放后立人民政府,為成功鄉、玉堆鄉、靜林鄉、玉堂鄉、麻田鄉范圍,后合并更名為大成橋鄉、成功塘鄉,歸屬雙鳧鋪區。在1995年撤區并鄉時,由原大成橋鄉、成功塘鄉、麻田鄉的新洲村所組成。

  60年代起,鄉人民政府駐地一直設在大成橋老街川穎祠內。2004年元月整體搬遷至開發區,屬青泉村魚子塘組境內,緊靠省道寧橫公路。

  大成橋鎮位于寧鄉中部,溈江中游北岸,與回龍鋪、壩塘、資福、雙鳧鋪、煤炭壩、喻家坳六鄉鎮接壤,新老寧橫公路貫穿全鎮。

  地理環境

  地貌特征屬典型的丘陵地區。掌葉狀地形,縱向:東低西高;橫面:南低北高,一般山峰在100米左右。山溪分布均勻,自然水資源豐富,有終年不息的溈江,還有五條主要山溪:玉堂江、梅塘山溪、歐家大沖山溪、麻早沖山溪、鳳陽山溪。

  土壤成土質主要為第四紀紅色粘土風化物以及河湖沉積物。紅黃壤土復蓋全鄉。水稻田土壤半數系溈江、玉堂江河岸的豬育性水稻土和滲育性水稻土。其余系各山沖村組的潛育性、沼澤性水稻土所組成。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貧乏,以煤炭為主。以省道1810線為中心線,公路以北為二迭系淺海碳酸鹽、濱湖相含煤沉積層;公路以南,部分屬侏羅系陸相盆地沉積層,含陶土儲量2億立方。除青泉村、永盛村有小量的斷層口不規則小塊煤田外,其余部分屬五畝沖煤田邊沿殘次煤塊。經九十年代鄉、村煤礦的采掘,資源已開始枯竭。全鄉石灰巖斷層口多處露面。村民利用石灰石(碳酸鈣)燒煉石灰(氧化鈣)作建筑材料。沿溈江一線沙石資源質優、量大,但經過近10年的開采已開始短缺。

  人口民族

  大成橋鎮人口33680人(2017年)。

  經濟概況

  2014年大成橋鎮傳統經濟支柱煤礦產業全部終結,鎮級財政負重前行的艱難背景下,堅持“突出三個平臺,實現三產并舉”的發展戰略,凝心聚力,真抓實干,為大成橋鎮的經濟轉型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全鎮已進駐規模企業19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農業專業合作社53家。2014年全年完成縣域生產總值23.6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入2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5億元;完成工業生產總值72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達1.78萬元。

  大成橋鎮先后創新發展了“湘都模式”和“鵲山模式”,成為了寧鄉農業大縣的一張閃亮名片,成功得到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和廣泛推廣。該鎮湘瑞重工緊跟政策導向,與南車集團等大型企業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特步鞋業2015年產鞋260萬雙,繳納稅收近800萬元,后階段該公司還將繼續投入擴建生產線。大成橋鎮已著手重新制定鎮域發展規劃,按照全域景區化建設的要求,縱深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新老寧橫公路沿線棚戶區改造,實現集鎮和工業園區雨污分流,充分挖掘鎮域范圍內的農耕文化、歷史底蘊、特色餐飲等資源,將大成橋打造成寧鄉黃金旅游線路上的璀璨明珠,全域景區建設的示范鎮。

  社會事業

  2016年10月28日上午,大成橋鎮舉行了長沙市慈聚愛心大成橋鎮慰問活動暨大成橋志愿服務隊成立授旗儀式。長沙市慈聚助中心張松、李建華,長沙市慈聚中心名譽理事長陳梓仁(原寧鄉縣縣長),長沙市慈聚中心名譽理事長陳朝輝(原縣政協主席),大成橋鎮政府人大主席黃紅衛,長沙市慈聚中心副理事長、寧鄉中心負責人曾光文等一行蒞臨現場,對大成橋鎮10戶貧困家庭學生進行捐贈,并對大成橋鎮2016年考上大學的4名低保家庭大學生進行獎勵,現場物資發放,暨慈聚愛心大成橋志愿服務隊成立、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