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咨詢熱線
華東交通大學是一所以交通為特色、軌道為核心、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國鐵集團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國家鐵路局與江西省人民政府“雙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歷史沿革:197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將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系和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并入上海鐵道學院,更名為華東交通大學,遷往江西。1978年,華東交通大學與上海鐵道學院各自繼續辦學。學校原隸屬鐵道部,2000年,轉制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
辦學條件:學校坐落在“軍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學校臨江懷湖、依山傍水,校內百鳥齊鳴、百花爭艷、百樹競發,是一所宜學、宜教、宜研、宜居的山水學園。占地面積2816畝,各類建筑面積81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8億元。圖書館收藏紙質圖書241萬冊,電子文獻233萬冊。
師資隊伍:學?,F有教職工20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余人,正副教授660余人。擁有“雙聘”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青年長江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西省“雙千計劃”、“井岡學者”特聘教授、“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等省部級以上優秀人才200余人次。1人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人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1個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團隊入選首批省級示范研究生導師創新團隊(并列全省第二);涌現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省名師工作室、全省高?!皟炐闼颊n教師”等優秀教師(團隊)。
學科專業:學校涵蓋工、經、管、文、理、法、教育、藝術等8個學科門類。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3個學科入選江西省一流學科,4個學科成為江西省學科聯盟牽頭學科,具有19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是碩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單位。50余個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其中19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專業入選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擁有4個國家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9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評估)。獲評國家一流本科課程5門,主持獲批教育部新工科和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各1項,1個專業入選教育部新文科建設試點專業。參加全省高校首輪本科專業綜合評價,16個獲評第一、13個第二、6個第三。
教育教學:學校形成了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各類學生3萬余人。2014年,學校面向基層一線多維互動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先后入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薄敖逃可罨瘎撔聞摌I教育改革示范高?!薄叭珖咝嵺`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學校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持續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動育人理念從“本科教學”轉變為“本科教育”,主體地位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從“教為主”轉變為“學為主”。自2015級學生起實施完全學分制,大力推行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教學質量持續提升。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立現代產業學院,開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師班”“中鐵國際班”等特色班級;不斷更新育人理念,實施“天佑學子培育計劃”,成立天佑學院,發揮天佑學院作為本科教育改革特區和試驗基地的引領作用,著力打造具有領袖、領軍潛質的拔尖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近年來,培養了以“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江西首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生典型和先進集體;獲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為代表的國家級獎項1000余項。
科研創新:學?,F擁有省部共建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監測與保障國家重點實驗室、軌道交通基礎設施運維安全保障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水果智能光電檢測技術與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載運工具與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基礎設施環境與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40個。十三五以來,承擔各級科研項目4000余項,其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重點項目、高鐵聯合基金重點項目、NSFC-廣東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國家級項目380余項,省部級項目850余項,獲各類科研經費總計7.0億余元;取得省級以上獎勵及重要社會力量獎勵90項,其中一等獎14項;擁有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70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0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1200余項;出版論著教材460余部。學校獲得了以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江西省首個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獎和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學技術獎、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為代表的一批重要獎勵;2017-2019年連續三年獲全國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系江西省唯一獲獎單位和連續三年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
招生就業:學校面向全國33個?。ㄗ灾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招生,部分專業實施大類招生。在16個分批次招生的省份中,均參加一本批次招生。近年來錄取分數線逐年攀升,生源質量穩居全省高校前列。學校連續20年獲全省就業工作評估優秀單位、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并先后獲評(批)全國高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基地、南昌市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招生就業處黨支部獲全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和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就業創業類課程獲評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全國就業創業金課(全國僅21門);獲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賽事三等獎及江西省賽事一等獎(第一名);入選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近年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全省第一,江西省、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主要領導多次來校調研。每年兩成以上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四成以上到國企就業,85%以上畢業生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工作。畢業生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來的“五得”特質,深受用人單位青睞。
開放辦學:學校作為國鐵集團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國家鐵路局與江西省人民政府“雙共建”高校,堅持服務軌道交通國家大行業和江西地方大產業兩輪并轉,務實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學校先后與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中車等集團結成戰略伙伴,2021年又與中國通號成功簽約,實現與原鐵道部各行業領域戰略合作全覆蓋,并且積極與廣州地鐵、南昌軌道集團、東莞軌道公司、南寧軌道集團等城市軌道交通企業開展合作,全面提升學校在軌道交通領域的影響力。同時,學校積極與江西省交通運輸廳、贛州市人民政府、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崇仁縣政府、中國瑞林集團、江鈴集團、江西有色建設集團等江西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開展各類合作,不斷提升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以科技創新助力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學校廣泛搭建校友合作平臺,積極引入校友、社會、企業等資源進行多渠道多方式合作,認真貫徹落實江西省委省政府“三請三回”、“三企入贛”要求,為江西地方經濟和學校事業的共同發展注入新鮮動力。累積接收社會捐贈協議總額(含實物)突破2億元。
黨建思政:學校黨委堅持將黨建思政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打造了以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工作者、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務先進個人等為代表的一支工作隊伍,培育了以“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項目、全國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等為代表的一批基層組織,建立了以全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示范項目為代表的一系列工作品牌,形成了以“‘交通強國 復興先鋒’黨建領航工程”為核心,集“一院”“兩季”“三禮”“四耀”“五微”于一體的黨建思政工作體系。
社會聲譽:學校是江西省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全國綠化300佳單位、江西省文明單位、江西省文明校園。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江西)基地、江西省高校心理素質拓展及實訓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先后落戶學校,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學校多次獲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男女團體總分前三、女子團體總分第一、全國大學生武術錦標賽女子團體總分第一。培養出世界田徑錦標賽女子馬拉松冠軍、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太極拳冠軍,多名學生獲奧運會前八、世界舉重錦標賽冠軍、亞洲田徑錦標賽冠軍,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連續18年獲評江西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近5年來,系列改革經驗和發展成效獲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50余次,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江西日報》、江西衛視等重要媒體廣泛報道。
“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50年來,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強化內涵特色發展,以特色塑優勢,聚優勢創一流,以一流理念、一流思維、一流眼光,全力建設一流學科專業和有特色高水平交通大學,圍繞鐵路特色、發揮鐵的優勢、展現鐵的作為、彰顯鐵的擔當,全力服務軌道交通大行業與地方大產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華東交大人將以“作示范、勇爭先”的昂揚斗志,鐵心跟黨走、鐵肩擔使命、鐵血攻難關、鐵手抓鐵紀,做新時代的鐵人鐵軍,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加快建設行業領先、區域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交通大學,奮力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精彩華章的華交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