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咨詢熱線
點擊數:7280 時間:2020-01-08 10:19
復旦大學教授、博導,獲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關系研究委員會博士后基金,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從事軍備控制與國際安全研究。現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軍備控制與地區安全研究項目主任。擔任《東方早報》學術顧問、國際時評專欄作者和《新民周刊》國際專欄作者。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第二任期的戰略計劃顧問(2002年,全世界40人,中國僅1人),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會員,美國太平洋沖突與侵略研究所顧問,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顧問等。
學術兼職
國際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第二任期的戰略計劃顧問(2002年,全世界40人,中國僅1人),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會員,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員,
美國太平洋國際政策理事會創始會員,
美國對外政策研究所通訊成員,
美國海軍研究所海外會員,
美國化學與生物武器軍控研究所國際研究顧問理事會理事,
美國佐治亞大學國際貿易與安全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美國挪迪勒斯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國際顧問,
美國太平洋沖突與侵略研究所顧問,
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顧問,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與約克大學亞太研究聯合中心顧問等。
自“工程師和科學家反擴散國際網絡”于1993年成立以來,一直擔任其協調委員會成員。
現任《當代亞太》(中國)、《南亞研究》(中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美國)、Nonproliferation Literature Review(美國)以及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韓、日、(中國)臺灣)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的編委。
任INESAP Information Bulletin(德國)的編委(1994-2002)。
國內
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亞太學會理事,
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理事,
上海國際關系學會常務理事,
上海市臺灣研究會常務理事,
上海國際關系學會南亞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研究所副所長,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理事,
上海東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人文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俄羅斯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
同濟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戰爭與文明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四川大學南亞與中國西部合作發展研究中心理事等。
擔任《東方早報》學術顧問、國際時評專欄作者和《新民周刊》國際專欄作者。
個人榮譽
獲上海市三好學生(1979年)。
作為優秀回國人員。
受到國家主席的接見(1993年)。
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1995年)。
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1997年)等稱號。
1997年獲美國艾森豪威爾Fellowship。1998年被國務院發給政府特殊津貼,以表彰對發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
個人成就
在中國大學首先建立軍備控制與地區安全研究和教學項目,其內容涵蓋中美安全關系、國際核軍備控制與裁軍、不擴散大規模毀傷性武器及運載工具等領域,包括不擴散出口管制、導彈防御、反恐、禁核試、南亞與東北亞的核擴散、中美核力量與核政策、中國的防務與安全、兩岸關系等地區與國際安全問題。
目前在復旦大學開設博士研究生課程“國際安全:理論與實踐”和“地區安全”以及碩士研究生課程“不擴散與國際安全”和“科學技術與國家安全”,并參與本科公共課“中國與世界”和“當代美國概論”的教學。
近年來每年以訪問教授身份在美國科羅拉多學院講授中國外交。
主持并參加過大量國內外科研合作。
在國內外組織舉辦或合辦過30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重要者包括中印巴美核裁軍與不擴散對話(“上海倡議”)等。
曾多次應邀參加中國代表團,參與我國與美國、印度、以及亞太安全與合作理事會等的對話。
曾以訪問學者和資深科學家身份多次客座訪問普林斯頓大學、史汀森中心及關心世界事務的科學家聯盟。
每年擔任我國赴美軍控博士后人員遴選委員會主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