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咨詢熱線
點擊數:4050 時間:2020-10-19 00:00 來源:武漢大學
10月18日,古城襄陽的鳳凰咀遺址迎來了一批武大考古師生,武漢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揭牌儀式在當地舉行。校地攜手,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的重要講話精神。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段天玲,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萬清祥,襄陽市副市長丁亞琳,襄陽市襄州區委書記黃進共同為基地揭牌。武漢大學、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博物館(考古所)、襄陽市政府、襄陽市文旅局及市文博單位、襄州區委、襄州區政府及相關區直單位人員參加儀式。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劉禮堂主持活動。
黃進在致辭中介紹了襄州區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他認為,武漢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在鳳凰咀遺址成立,將進一步加快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步伐,為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技術支持,也為襄州歷史遺址保護與利用工作掀開新的篇章。他表示,襄州區將全力支持基地建設,為考古發掘和建設全省文物公務人員培訓基地打好基礎、提供保障。
丁亞琳指出,武漢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揭牌是襄州區和襄陽市考古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她介紹了鳳凰咀遺址的有關情況和重要意義,并指出武漢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不僅能極大助力遺址保護與利用工作,提高科學化、系統化水平,還能為考古學子的實踐研究提供廣闊平臺。她希望有關單位繼續加強對鳳凰咀遺址文化內涵和價值定位的研究,加強對襄陽歷史文化的研究,加快推進鳳凰咀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在全社會營造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萬清祥指出,武漢大學一直非常支持考古學科的發展,并極其重視鳳凰咀遺址的考古工作。在鳳凰咀遺址未來的考古工作中,武漢大學將一如既往地發揮考古學科科研方面的優勢和特色,也希望文化事業管理部門繼續支持關心武漢大學的考古學科發展,讓湖北的考古工作者發出湖北的聲音,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湖北力量”。
段天玲指出,襄陽考古資源豐富,米公祠等一批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為全省的考古工作提供了襄陽范例。武漢大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開設考古學專業的高校之一,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的考古人才。鳳凰咀遺址價值重大,是開展考古教學研究的生動課堂,希望武漢大學以該考古基地為依托,堅持教學為先,田野實踐,科研交流,服務社會,為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科學指導和支撐。她寄語武漢大學考古專業學子以老一輩考古學家為榜樣,珍惜實習機會,掌握考古本領,接力考古事業。
與會領導一行參觀了鳳凰咀遺址發掘基地和文物庫房,并召開了工作座談會,交流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
據悉,鳳凰咀遺址主體年代為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距今約5200-4200年。鳳凰咀古城所處位置屬于中國南北文化系統分布交界地帶,兼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特征,也是江漢地區與中原地區往來的重要通道,軍事意義重大。該遺址的的發現將襄陽的城市發展史向前推進兩千多年,也為中國文明多元一體結構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例證。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在國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的指導和支持下,武漢大學聯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市博物館、襄州區博物館在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鳳凰咀遺址建立考古實習基地。該實習基地將作為武漢大學考古系未來長期的實習地點,計劃工作十年。在鳳凰咀遺址的考古工作同時,武漢大學將為鳳凰咀大遺址保護規劃和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基礎資料和學術支撐。武大考古系學生將通過一個學期(9月上旬至次年1月上旬)的田野考古實習,系統掌握田野考古主要環節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全覆蓋調查及其分析方法、考古測繪、考古勘探、探方發掘、田野考古信息系統軟件的運用、考古資料的整理、考古報告的編寫等。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余西云教授為項目負責人、帶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