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介紹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城太行街363號,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歷史的大型革命紀念館,集旅游觀光和博物館價值為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國家AAAA級別旅游景區。直屬山西省文物局,正縣處級建制,性質為歷史類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有珍貴歷史資料和革命文物。館區主要分為主展區和游覽區兩大部分。主展區包括八路軍簡史陳列廳、八路軍將帥廳、日軍侵華暴行廳;游覽區包括八路軍游擊戰術演示廳、八路軍抗戰紀念碑、八路雄風碑林、徐向前元帥紀念亭等。1988年開放紀念館,2015年館內進行了提升建造。紀念館先后接待了習近平、劉云山、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華國鋒、楊尚昆、宋平、劉華清等老一輩革命家,年均接待觀眾80萬人次。
2016年12月,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建設歷史
1970年,批準在武鄉縣城新建立“武鄉革命紀念館”。
1972年7月1日,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1977年11月,決定恢復和擴建紀念館,初步擬定館名為“八路軍總部太行紀念館”,隨即成立了“恢復和擴建籌備處”。
1979年9月28日,經中共武鄉縣委請示,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會主席鄧小平敲定并親筆題寫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館名。部分中央領導分別為紀念館題了詞,同時有專家也審查了陳列小樣。
1980年9月26日,同意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恢復擴建。省委將館址選在武鄉縣城西鳳凰山麓,并決定追加投資建設新館。
1983年11月15日,召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會,第十四號設計方案中選。
1984年1月,完成初期建設工程,省計委核準基建投資上百萬元。
1988年9月3日,舉行開館儀式。
2002年,對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實施二期擴建。
2004年8月15日,李長春視察紀念館時,要求擴大規模。隨后對館進行擴建改陳。
2005年8月,主題展覽《八路軍抗戰史陳列》正式竣工并對外開放。
2008年,百團大戰半景畫館建成。
2011年,八路軍將領館開始對外開放。
2015年,紀念館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2015年7月,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完成為期4個多月的提升改造。
展館部分
主要場館主要場館為八路軍抗戰史陳列館,與八路軍將領組雕、八路豐碑遙相呼應,呈“一”字型分布。背倚鳳凰山、東眺馬牧河,坐北朝南。陳列館由序廳、六大陳列廳、休息廳、抗戰文化墻等構成。從空中俯瞰,為“工”字型布局,兩側是平頂現代建筑,中堂尖頂為傳統建筑。于2005年正式對外開放,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光輝歷史的大型軍事專題場館。
序廳
八路軍抗戰史陳列館序廳,太行豐碑矗立在大廳中央,同時伴有歌曲《我們在太行山上》。大廳周圍有三角形圖案。大廳中央是褐色巨型立體“八”字。一尊八路軍戰士浮雕像鐫刻著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八年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的豐功偉績。
陳列廳
2005年改陳后,主題展覽為《八路軍抗戰史陳列》,展陳面積8000㎡、展線長1450米,展出圖片、圖表609幅,文物1091件,油畫作品13件,木刻版畫36件,并輔以仿實景觀、雕塑、多媒體演示等16組,分為六大部分,展覽以珍貴的圖片、文物為基礎,綜合運用聲、光、影技術,配以幻影成像、立體景觀、觸摸屏等輔助手段,展示了八路軍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的歷史。
其中主要展品有“抗戰聯盟旗”、“八路軍行軍鍋”、“百團大戰戰役部署圖”和響堂鋪戰斗中繳獲的汽車發動機殘骸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長達80米的“八路軍抗戰文化墻”,集中展示抗戰時期八路軍部隊及根據地出版的圖書、報刊、繪畫等文化藝術珍品,形成了一條視野廣闊、信息量較大的展覽輔線。 題詞廳陳列有江澤民、鄧小平、楊尚昆、劉華清、聶榮臻、徐向前、薄一波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210余位省軍級以上領導人的題詞。影視廳占地260平方米,有80個的座位,30部愛國主義教育影視資料片。展廳陳列著3000余件革命文物,其中有3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如:紅軍長征帶進來的行軍鍋、國際友人在太行用過的外文打字機、朱總司令贈給民間醫生弓應卯的手杖等。
八路軍將領館八路軍將領館展示了958位抗日戰爭時期正旅級以上八路軍將領的光輝形象和生平事跡,同時展示了八路軍中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領名錄1337人,抗戰期間犧牲的八路軍團級以上將領名錄727人。展覽面積1400平方米,展線長350米,共分10大部分。
八路軍將領館主要展示1937年7月全國性抗戰爆發后,以朱德、彭德懷為代表八路軍將領,率領三師抗日將士,創建敵后根據地,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八年抗戰,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不朽的功績。展覽共分10大部分,以八路軍組織序列為主線,集中展示了958位抗日戰爭時期正旅級以上八路軍將領,同時展示了八路軍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領名錄。
半景畫館百團大戰半景畫館位于抗戰史陳列館東面。該館在國內首次以半景畫的形式,運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全景式再現了抗戰時期八路軍百團大戰的情景。
百團大戰半景畫由400㎡油畫和480㎡仿真置景構成,展現了攻克娘子關的戰斗場景。畫面高10m×弧長36.6m,突出表現娘子關戰斗的典型場面,仿真置景475.2㎡ 。
臨時展館
臨時展館由臨時展覽館(東展館)和專題展覽館(西展館)兩部分組成,分布于抗戰史陳列館兩側。展出共產黨八路軍重要領導人、與八路軍抗戰相關的專題展覽、臨時展覽等內容。策劃制作相應的臨時展覽,同時也承接國內其他紀念館的專題巡回展。
東展館為臨時展覽館,建筑面積5398㎡,展出面積1000㎡,展線長450m,主要為配合各個時期國內外形勢,策劃制作相應的臨時展覽,同時也承接國內其它紀念館的專題巡回展。此外,還設有大型多功能會議廳和小型貴賓會議室,用于為多種活動提供場所。
西展館為專題展覽館,建筑面積2425㎡,展覽面積2000㎡。投入使用后,推出了大量與八路軍抗戰史相關的專題展覽。
主要景點
“和平頌”主題公園
“和平頌”主題公園位于主展館東面,東接八路軍文化園、眺望馬牧河,西面與“百團大戰”半景畫館、窯洞戰模擬景觀相望,與鳳凰山緊緊相連,為八路軍太行紀念館2005年大型擴建改陳工程項目之一,于2010年建成對外開放,適逢紀念抗戰勝利65周年,為了教育后人不忘歷史,熱愛和平,命名為“和平頌”主題公園。
“和平頌”主題公園,是一座以北方園林風格為特色、具有綜合性休閑功能的公園。占地60000余平方米,其中水面積2500平方米,設計上主張以人為本,定位于自然,園內植物群落豐富。公園由紀念壇、緬懷亭、精忠湖、追思橋、鳥語林等幾部分組成。貫穿園內各個景點的廊道,系白色鵝卵石鋪設。公園內的紀念壇是一座呈八路軍軍帽造型的圓形建筑,壇中央鑲嵌著漢白玉和平鴿,墻體上鐫刻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大型擴建改陳工程紀實”碑記銘文。
八路軍將領組雕
八路軍將領組雕——“太行山”位于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內中軸線上,是2005年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擴建改陳工程的項目之一。
組雕于2009年9月26日落成,反映了抗戰時期朱德、彭德懷、葉劍英、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劉伯承、徐向前、賀龍、鄧小平、左權共11位八路軍將領的形象,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雕塑家李象群設計制作,長10m、寬3.5m、高3.8m。是目前國內展示人物最多、體量最大的領袖群雕。
八路豐碑
八路軍抗戰紀念碑,也稱八路豐碑,位于鳳凰山巔。旨在銘記八路軍將士在中國民族解放史上的豐功偉績。碑身呈四棱形,用白色大理石貼面,上書“八路軍抗戰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高19.37米,寓意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碑體兩側為鐫刻著谷穗與長槍的銅質圖案,象征了八路軍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日本侵略者。
為紀念八路軍將士的豐功偉績,弘揚八路軍精神,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在館區內修建了的“八路軍抗戰紀念碑”,胡錦濤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此敬獻花籃。
碑后為長達30m的弧形浮雕墻,浮雕背面刻有抗戰時期728位血灑疆場的八路軍正團級以上干部的英名錄。昭示后人繼承和發揚八路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偉大復興。
八路碑林
“八路雄風碑林公園”位于鳳凰山山林地帶,由孫毅將軍題寫園名。主要展現開館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八路軍將領、省軍級以上領導、社會人士等共300多人為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的題詞,碑林面積8000㎡,排列布局依鳳凰山地形。 [2]
此外,凌空欲飛的殲6戰斗機景觀、徐向前元帥紀念亭等,也是公園內的重要參觀點。
窯洞景觀
窯洞戰景觀依托鳳凰山而建,是在抗戰時期遺留下來的窯洞戰舊址基礎上修復擴建而成的長達一公里的一座窯洞戰演示實景。長1公里,內部構造與地道相似,采用立體音響技術、仿真技術,通過繪畫、造型、聲光等展示手段,再現根據地軍民利用窯洞與敵斗爭的戰爭場面。
八年抗戰中,八路軍將士和各根據地民兵,發明了多種游擊戰術,窯洞戰就是其中的一種。太行山區多屬黃土丘陵地貌,根據地軍民將所居住的窯洞進行深挖,改造成彼此相通、能藏能打、相互依托的隱蔽作戰網。
景觀外面為一棵吊有鐵鐘的消息樹,內部構造與地道戰相似,筑有會議室、儲藏室、搶救室、指揮所、單人掩體、瞭望樓、陷阱、迷魂陣以及灶臺、馬槽出入口等設施,采用立體音響技術、仿真技術,通過繪畫、造型、聲光等展示手段。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724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0-01-12 16:22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