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是國家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撫順市新撫區南昌路17號,1932年9月15日,侵華日軍為報復遼寧民眾對其侵略的反抗,在撫順的平頂山村蓄意制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血腥暴行——“平頂山慘案”。平頂山村位于撫順市區南部,平頂山以東100米的地方。當年全村有800多間房屋,住著3000多口人、500多戶人家,其中有老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嬰兒和孕婦,深刻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殘暴本質。

簡介

  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位于撫順市新撫區南昌路17號,1932年9月15日,侵華日軍為報復遼寧民眾對其侵略的反抗,在撫順的平頂山村蓄意制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血腥暴行——“平頂山慘案”。平頂山村位于撫順市區南部,平頂山以東100米的地方。當年全村有800多間房屋,住著3000多口人、500多戶人家。

  平頂山慘案遺址是我國保存較完好的大屠殺現場遺址,是中國人民飽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縮影,是日寇侵略中國屠殺中國人民的鐵證。骨池長80米,寬5米,存放著800多具較完整的殉難同胞的遺骨,遺骨縱橫疊壓都保持著它們最初被發掘出來的姿態,其中有老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嬰兒和孕婦,深刻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殘暴本質。

  為悼念平頂山慘案殉難同胞而重新修建的平頂山殉難同胞紀念碑,坐落在松柏環繞的平頂山上,碑身高19.32米,象征著慘案發生的1932年,它在向世人昭示,3000同胞所經歷的這一段血雨腥風的悲慘歷史,并將侵華日軍的殘暴罪行永遠定格于歷史的恥辱柱上。

館藏文物

  館內有館藏文物2000余件,分陶器、瓷器、銅鐵器、石器、兵器、珠寶玉器、金銀器、竹木器、皮棉毛、骨蚌、書畫 等11大類。藏品以本地區出土文物居多。清代文物在館藏文物中占相當的比重。

發展歷史

  1951年4月5日,為紀念平頂山遇難同胞,撫順市決定在平頂山上建立“平頂山殉難同胞紀念碑”。1970年夏,開始發掘平頂山慘案遺址,并在遺址上建館對出土遺骸文物進行保護。

  1988年,平頂山慘案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平頂山慘案紀念館被列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1932年9月15日(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午夜,遼東民眾自衛軍分三路進攻了盤踞在撫順礦山的日本占領者,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遭到沉重打擊的日本侵略者,以自衛軍途徑平頂山村、栗家溝村和千金堡村襲擊他們時村民沒有報告為由,16日上午出動軍警將平頂山村近三千多名男女老少驅趕到山下進行了集體屠殺,然后又到栗家溝和千金堡村,將村中未來得及逃跑的二百多名村民殘忍殺害,制造了震撼中外的平頂山慘案。

考古發現

  2000年10月,撫順市順城區施家街一位居民發現該墓葬群后,當年11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撫順市博物館聯合組成的考古隊便對此墓群進行發掘。墓群位于撫順市衛生學校至該市師范學校一線北側的山坡上,西距高爾山山城1. 5公里,分東、西兩區,大約分布著百座以上高句麗晚期墓葬。

  在1號方形封土石室墓內,考古人員發現其東、西壁和北壁上有壁畫,整個畫面被一條距墓底90厘米的墨帶分成上下兩部分。北壁壁畫保存較為完整,畫面上的人物有的長裙拖地,有的上著短衣下穿燈籠褲,衣服細節及人物輪廓、面目、肢體多用細墨線勾勒而出,然后填上紅、黃、黑等顏色。西壁上部北側有一個蓮花圖,東壁上部北側似為習武圖,可見一人正在舞刀,圖上繪有山峰。

  幾年前, 在桓仁滿族自治縣的米倉溝發掘過高句麗壁畫墓,這些壁畫墓的發掘對研究古代高句麗族的風土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施家高句麗墓群,考古人員已清理出43座高句麗墓,出土了一批諸如金耳環、包金銅耳環、銀釵、銀環、銅帶飾、手鐲、鐵鏡、鐵刀、棺釘、陶缽等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