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烈士陵園,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渾江東岸靖宇山,建于1954年,占地2萬平方米,是偉大的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的英靈安息地。園內松柏蒼翠,四季常青,陵園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筑物組成,正面主體建筑為靈堂和墓室,兩側4個偏殿為陳列室。楊靖宇陵園先后被國家、省、市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國家民政部、人事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吉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被國家評為4A級旅游景區并列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
建設歷史
楊靖宇是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他1929年受中央派遣來到東北領導抗日斗爭,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率部隊同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沉重打擊了日偽統治,鼓舞了東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有力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1940年2月23日他在率部對敵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僅35歲。
1954年,為了紀念革命先烈,教育后代,黨和政府決定于抗聯活動中心通化市建立靖宇陵園。1954年7月開始動工修建,到1957年9月竣工落成。用了三年又二個月的時間,建設成一座宮殿式的陵園。在將軍誕辰100周年之際,楊靖宇烈士陵園重新布展,并新建了面積為3800平方米的抗日聯軍紀念館,與陵園渾然一體。館內以大量的圖片、資料、文物充分展示了東北抗日聯軍抵抗侵略者的斗爭史。
主要展覽
陵園圍墻南、北、東三面為青磚花墻,西墻實砌而成,水泥白米石方塊圖案,深綠色墻頂,正中為陵園大門。從門前廣場登十四又五級石階方至陵園大門。正門和兩側門均為鐵制柵欄,涂深綠色。門楣上綴有“靖宇陵園”四個大字,并飾有紅五星和藍色卷云圖案。陵園大門前是一條水泥方磚鋪成的甬路,甬路的正中,有一尊楊靖宇將軍銅像。銅像由沈陽魯藝學院雕塑系孫家岳、于維年設計雕制。為立姿全身像。將軍身穿大衣,頭戴皮帽,腳登靰鞡,胸前掛著望遠鏡,手扶槍匣,目光炯炯、昂首遠眺,再現了將軍抗日救國的英姿。銅像四面鑲嵌黑色花崗巖。
正面是彭真委員長的題詞“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銅質九個大字。邁進園門經水泥道,直抵甬路盡頭的主體建筑靖宇陵堂和陵墓。靈堂建筑具有民族風格:陵堂門前有外廊,廊前檐下有石柱四楹。楹柱上部與斗拱銜接。陵堂三間各有四扉敞門。中間正門較大,左右兩間門略小。正門上方一塊豎匾,上書“陵堂”鎏金二字。室內正中,立有乳白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鐫刻著楊靖宇將軍的簡歷。基座上塑有一米高的靖宇半身石膏塑像。塑像后面開有一樘四扉門。門上方的橫匾是朱德同志所書“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鎏金大字。
靈堂后是陵墓,室呈穹狀。內壁雪白,上有蒼松枝葉,雪花卷云和花朵圖案的石膏浮雕,墓室正中水磨石棺座,上面放置著白丁香木棺。里面停放著楊靖宇烈士的遺體。靖宇將軍的身驅和頭顱是于1958年2月23日從靖縣和哈爾濱迎回將軍的遺骨并安葬在此。當時,這里隆重舉行了楊靖宇同志公祭安葬大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都送了花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袖金日成也送了融會貫通圈。靖宇將軍棺柩高1.46米,上面覆蓋著黑絨。墓室的四周和棺柩的周圍擺放著有關部門及生前戰友和家屬敬獻的花圈。陵園兩側為陳列室,陳列著將軍的青少年時期的遺物和他在抗日戰爭艱苦歲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戰利品等有關文物、文獻、照片共280 余件。分八部分。1、青少年時代;2、初期革命活動;3、組織群眾;4、貫徹黨的政策,壯大抗日武裝力量;5、領導抗聯第一軍,英勇打擊敵人;6、艱苦奮斗,堅持抗戰;7、壯烈殉國,前仆后繼;8、蒼松翠柏,萬古長青。
地理位置
位于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渾江東岸靖宇山。
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筑物組成,正面主體建筑為靈堂和墓室,兩側4個偏殿為陳列室,莊嚴肅穆,宏偉壯觀。正中巍然挺立著楊靖宇將軍的高大戎裝銅像。
獲得榮譽
1961年4月,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靖宇陵園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楊靖宇烈士陵園為國家重點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1日被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10年,靖宇陵園暨東北抗聯紀念館被中紀委監察部命名首批全國廉政教育基地。
2014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737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0-12-28 16:30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