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咨詢熱線
點擊數:5923 時間:2021-03-02 15:11
鐘建新,男,漢族,1964年7月出生,湖南新寧人,1985年于湘潭大學物理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89年在職研究生畢業,1992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并在湘潭大學工作至今。1993年至1995年赴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合作研究并獲Cergy -Pontoise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7年先后在德國馬普研究所、開姆尼茨工業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田納西大學從事講學與研究工作。2005年獲聘芙蓉學者特聘教授,2007年獲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目前擔任湘潭大學材料與光電物理學院院長和量子工程與微納能源技術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主任,是技術物理國家教學團隊、低維凝聚態物理與功能材料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凝聚態物理湖南省重點學科負責人。主要從事低維凝聚態物理、量子調控、量子材料設計、納米電子學,微能源科學與技術,生物信息學等方面的研究,在量子擴散、量子結構摻雜、石墨烯輸運性質調控、量子結構生長、非周期系統電子理論等方面取得多項開創性成果,共發表論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被SCI論文廣泛引用并獲得國際頂尖期刊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hina論文的驗證、重點介紹和評述。多次在重大國際會議做大會特邀報告,并擔任大會執行主席和開幕式主持人,被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長期聘請為杰出訪問科學家。主要學術貢獻包括:提出了半導體量子結構分區摻雜和無序-有序量子偶合系統的新概念;發現和闡明了量子擴散的兩個重要普適規律;發現和闡明了石墨烯納米結構電子輸運性質的折疊與應變效應;發現和闡明了分子束外延薄膜生長過程中沉積原子凝聚熱和局域受限原子擴散對表面納米結構形態演化的重要影響;發現了半導體納米線的結構特征及其量子尺寸效應;發現了納米顆粒在彎曲表面上生長和形態演化的一個重要機制;提出了一個鑲嵌半導體量子點形態演化和自組織的生長理論;發現了準周期體系的能級漲落規律及其與隨機矩陣理論和量子混沌理論的普遍聯系;建立了準周期系統的量子動力學理論;首先闡明了準周期系統中的金屬-絕緣體轉變的機制;建立了適用于各種非周期系統的格林函數重正化群電子結構理論和方法;首先將隨機矩陣理論應用到基因網絡研究,發現了一個從基因微陣列數據中構造基因網絡和識別功能基因模塊的新方法。 2009年作為優秀留學歸國人才代表應邀出席國慶六十周年觀禮并得到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李克強、劉延東、李源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曾獲全國模范教師、美國R&D Magazine年度世界頂尖25項微納技術獎、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湖南省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進步獎三等獎、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湖南省首屆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獎勵。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具體如下:低維凝聚態物理,量子調控,量子材料設計,納米電子學,微能源科學與技術,生物信息學等方向。
科研項目
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項目如下:(1) 教育部長江學者項目,2007-2010,300萬元;(2) 納米結構分區摻雜與高效微納熱電轉換技術研究,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資金項目,編號:708068,2009- 2011,40萬;(3)量子薄膜摻雜理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0774127,2008-2011,35萬; (4) 雙原子層量子薄膜的摻雜研究,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編號:200805300003,2009-2011,6萬;(5) 基因表達網絡識別和模擬的新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30570432,2005-2008,28萬元;(6) 半導體納米線的摻雜與輸運性質研究,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 編號:05A005,2005-2008,9萬;(7) 凝聚態物理:湖南省“十五”重點建設學科,2001-2006,660萬元;湖南省“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2007-2012,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