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縣前南峪村,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敵后總校所在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陳列館坐落在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該館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臨下,氣勢恢宏,整個建筑由青石砌成,顯得格外質樸、莊重。該館由省、市、縣三級政府投資建造,總投資約250萬元,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工程于1997年奠基,于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抗大專題陳列館。

940年11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由延安輾轉遷址到河北邢臺,留下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鄧小平、劉伯承、羅瑞卿、何長工及抗大學員生活、學習、戰斗的崢嶸歲月。抗大紀念館陳列著自抗大1936年建立到新中國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艱苦卓絕的戰斗史的大量圖片和實物。置身抗大紀念館內,觀賞著件件珍貴的文物,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營養會潛移默化地洗滌著人們的靈魂,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抗大精神會自然而然地浸染著人們的心靈。這里已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親筆題寫的“國防教育基地”的匾牌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光。

抗大簡介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于1936年6月1日在陜北瓦窯堡創建。1937年初,“紅大”隨黨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更名為抗大,毛澤東任學校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抗大建校之初,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為了貫徹教育與戰爭相結合的原則,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抗大陜公等學校遷移晉東南的決定》。7月10日,抗大總校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番號,在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率領下,告別延安,向敵后根據地挺進。五千抗大師生渡黃河,涉汾水,翻呂梁,越太行,經陜西、山西、河北3省的25個縣,行程1250千米,輾轉一年多,擺脫了日軍的圍追堵截,終于在1940年11月到達邢臺縣漿水鎮,對外公開稱為“青年抗日聯合縱隊”。

展示內容

迎面墻壁上懸掛著抗大校旗和抗大校門照片。東、西墻壁上分別為八路軍軍歌和抗大校歌,整個展廳肅穆、凝重。主題展廳分四部分:

  一、抗大在陜北的創建與前期發展;

  二、抗大在敵后太行的崢嶸歲月;

  三、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分校及附屬陸軍中學等);

  四、抗大精神光照千秋。展廳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圖表等再現了抗大當年的學習與戰斗生活。

  西展廳,由邢臺縣投資30萬元,陳列了“邢臺縣山區建設輝煌成就展覽”。歌頌了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英雄的太行兒女,繼承和發揚抗大的光榮傳統,治山治水,改天換地,使革命老區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陳列館還配有接待室、影視室、文物藏品庫、資料室等設施。陳列館的北面,為原有建筑抗大紀念碑。通高258米,全部由漢白玉砌成,端莊、穩健,造型高直。時任黨的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碑名,原抗大校長徐向前,副校長、教育長何長工等為紀念碑撰寫碑文。紀念碑前的廣場,栽植松柏樹,稚碧俏綠,四季常青。沿山間小路拾級而上,在西部山頂上,即是樹蔭掩映之中的抗大校首長舊居等遺址。其腳下樓房林立的村民新居,顯示了革命老區的巨大變化。

  宏偉壯麗的抗大陳列館與花果飄香的前南峪生態經濟溝試驗區交相輝映,使這塊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更美、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