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是河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位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中山西路343號,是我國興建早、規模大、建筑規格高的著名烈士陵園之一。1948年秋,經朱德總司令提議,為了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犧牲在華北大地的革命烈士而修建,1954年建成并對外開放,是我國興建較早、建筑造型藝術較高的烈士陵園之一。
園內安葬著馬本齋、周建屏、常德善、包森、周文彬等歷次革命歷史時期犧牲在華北地區的318位團職以上的革命烈士,安放著650多位烈士和老紅軍的骨灰,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和柯棣華大夫均安葬于此。
陵園占地21萬平方米,主要紀念建筑物有:烈士紀念碑、影視廳、迎賓廳、烈士紀念館、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華北局紀念亭、白求恩墓、柯棣華墓、烈士墓區和頗具規模的銅像群以及董振堂、趙博生紀念亭等。
2020年2月,為了致敬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們,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持有醫師證、護士證的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游覽。
主要景點
綜述園區建筑為軸對稱布局,南北呼應,東西對稱,層次分明。中軸線上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陵園大門、綜合廣場、革命烈士紀念碑、著名烈士銅像區、烈士墓區、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東側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迎賓廳、柯棣華塑像及陵墓、烈士紀念館、董振堂紀念碑亭。西側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是影視廳、白求恩塑像及陵墓、白求恩·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烈士紀念碑亭、戎冠秀銅像、趙博生紀念碑亭。
綜合廣場
綜合廣場處于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中軸線上。廣場按照打造國內頂尖音樂噴泉廣場的目標規劃設計,注重整體與局部的協調、建筑與文化的和諧,歷史與現實的傳承。綜合廣場共由南向北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印記。植物以梅花為主體。在瞻仰莊嚴肅穆的紀念臥碑后,花崗巖門牌兩側梅花傲然開放,寓意著風雨送春歸的意境。第二部分:瞻仰。植物以楓樹為主體。拾級而上,是雕塑廣場。臺階象征著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和崎嶇坎坷。兩側鮮活的烈士雕像兩兩相對,加上中心的革命浮雕,形成中心鼎的象征。彰顯了先烈們的革命犧牲精神和大無畏的高貴品質。第三部分:凝聚。植物以菊花為主體。通過菊花的海洋進入音樂噴泉廣場。廣場周邊是松樹映襯下的革命浮雕矮墻。音樂廣場中心為世界地圖。在雄壯的紅色革命交響樂中,觀賞跌宕起伏的噴泉演出,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從中感受烈士與世長存的浩然正氣和革命的艱辛、和平的美好。第四部分:深思。懷著對革命烈士偉大精神的崇敬來這里瞻仰拜謁,經過松柏列陣,迎面是修剪整齊的花壇映襯的華北戰爭史館。大炮和坦克威嚴護立,寓意著戰爭的殘酷,警示著忘戰必危。
革命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于1997年建成,2009年進行重新改建。紀念碑碑高25.19米,全部由漢白玉石砌成。紀念碑的正面是毛澤東親筆題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紀念碑背面是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為烈士陵園撰寫的碑文。碑身下部的碑基四周漢白玉浮雕分別是全民皆兵,人民解放軍解放石家莊,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和柯棣華,每塊浮雕兩側各有一個花環。基座平臺是兩層,圍欄采用漢白玉石材。紀念碑兩側,建有表現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兩個大型寫實雕塑。雕塑在暗紅色花崗巖石料上,整體長7.5米,寬3.2米,高9.1米,底座材質為水泥澆筑,外掛灰色花崗巖。紀念碑西側雕塑,表現抗日戰爭題材,雕塑由四名奮勇殺敵的八路軍戰士組成。一名戰士右手高舉大刀挺立中央,向敵人怒吼著。兩側各擁立著一名緊握鋼槍的戰士,還有一名戰士身背大刀,手握長槍緊隨于后。這座雕塑象征著八路軍將士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心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紀念碑東側雕塑表現解放戰爭題材,雕塑共有四個人物造型。中間的指揮員左手向前揮動,右手高舉手槍,仿佛高聲大喊,指揮沖鋒;一名戰士吹響沖鋒號;另一名戰士手握沖鋒槍目視前方,俯身沖鋒;緊隨其后的戰士手握手榴彈匍匐前進。這座雕塑象征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解放全中國,前赴后繼、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著名烈士銅像區
烈士銅像區位于紀念碑北側華北戰爭紀念館前,由大型銅鑄雕像、著名烈士半身銅像和戎冠秀大型銅雕組成。三組大型銅鑄雕像,是由我國著名的雕塑家張松鶴、溫庭寬和著名畫家蔣兆和等設計塑造。 1952年7月建成。中央的主群雕由3名全副武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組成。塑人物高舉"八一"軍旗,目視前方,象征著我軍勇往直前,無往不勝的英雄氣概。像座兩側是"參軍"、"支前"兩幅漢白玉浮雕,與像座前的180平方米的倒映池水相輝映。東側一組是由兩名手握鋼槍的八路軍戰士組成,象征著八路軍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大無畏精神。西側一組由兩名警戒埋雷的男女民兵組成,象征著我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著名烈士半身銅像,于1998年落成,位于主群雕前兩排松柏間,董振堂、趙博生、周建屏、李力、常德善、王遠音、李永安、王先臣、周文彬、馬本齋等十位著名烈士半身銅像,巍然矗立,莊嚴肅穆。著名擁軍模范"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的大型銅雕,2007年8月落成,矗立在園區的西部。
烈士墓區
烈士墓坐落在陵園的北部,以中軸線為界,分為西東兩個烈士墓區。墓區安葬著回民支隊司令員"民族英雄"馬本齋,老紅軍、原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司令員周建屏,老紅軍、原冀中軍區八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杰出的國際主義戰士周文彬等,歷次革命戰爭時期,犧牲在華北地區的316位團職以上的革命烈士。墓區中烈士墓采取前冢后碑的形式,墓身為全封閉拱形,青石覆蓋。烈士墓規格一致,墓碑為花崗巖石鑲嵌漢白玉碑心,底座正面刻有閃閃發光的紅五星。墓區四周翠柏圍墻,莊嚴肅穆;墓區內綠草如茵,清新寧靜。
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
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是國家發改委確定的紅色旅游改擴建項目,始建于2011年3月,2011年12月底建設主體完工,此館是在原晉察冀革命紀念館基礎上進行擴建的。紀念館,高20.5米(一層高8米,二層高7.5米,中間三層高5米),總面積5450平方米。正面三個徽章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八一勛章"(授予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有關人員(1935年10月參加一方面軍)陜北紅軍\紅25軍;1936年10月前參加紅二\四方面軍人員等),"獨立自由勛章"(授予參加過抗日戰爭時期連營以上人員),"解放勛章"(授予參加過解放戰爭時期營團以上人員)。一樓兩側是烈士、老紅軍骨灰室,中間大廳(400平方米)和二層(2600平方米)為綜合展廳。
柯棣華塑像及陵墓
柯棣華墓位于烈士紀念碑正東方,與白求恩墓遙遙相對。墓體呈方形,頂部呈弧形,坐東向西。墓前的漢白玉碑上刻著"柯棣華大夫之墓"七個鎦金大字。柯棣華墓碑的右側建有抗日戰爭時期,國際友人、印度援華醫療隊愛德華醫生紀念碑。左側為國際友人、印度援華醫療隊巴蘇華醫生紀念碑。墓前廣場中央高大的花崗巖石座上,矗立著柯棣華的漢白玉全身像,像高2.7米。石座正面用中文和英文鐫刻著柯棣華的姓名和生卒年。這個墓位景觀不僅成為了緬懷紀念柯棣華等印度國際友人的重要場所,而且成為中印人民友好的象征,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觀眾瞻仰拜謁。
烈士紀念館
東墓區翼側、紀念碑東北方還建有烈士紀念館,此館于1953年7月建成,是建國初期的主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積360平方米。館前正中墻壁上刻有原中共中央華北局撰寫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記》。館內分三部分,中間為序幕廳,東西兩邊為紀念廳,廳內陳展著陵園內50名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跡。陳展照片170余幅,珍貴文物13件。
董振堂烈士紀念碑亭
著名河北籍紅軍將領董振堂烈士紀念碑于1954年8月建成,紀念碑亭于1977年建成。1937年1月12 日率部在甘肅高臺縣城同國民黨軍浴血奮戰,彈盡糧絕,于20日壯烈犧牲。董振堂犧牲后,中共中央在延安為他舉行了隆重追悼大會,毛澤東等多位領導親自參加。1946年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將董振堂家鄉新河縣命名為“振堂縣”以資紀念。解放后,黨和政府在甘肅高臺縣和華北烈士陵園分別建有董振堂紀念碑。朱德、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了挽詞。2009年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在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部、統戰部等十一部委,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的“雙百”人物評選活動中,董振堂入選全國"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白求恩塑像及陵墓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是著名的外科醫生,為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他放棄了國外的優越生活,于1938年春天毅然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奔赴華北抗日前線,在戰場上,他以滿腔的熱忱和高超的醫術救治了許多八路軍傷員和群眾,受到了抗日軍民的愛戴和尊重,后來在一次戰地手術中,他不幸感染中毒,經醫治無效,與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以身殉職,時年49歲。白求恩犧牲后,當時被安葬在河北唐縣軍城晉察冀軍區烈士陵園。1953年3月15日白求恩靈柩遷葬于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為學習紀念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毛澤東專門撰寫發表了著名文章《紀念白求恩》,號召中國共產黨人學習白求恩同志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白求恩墓位于烈士紀念碑正西方。墓體為方形,墓頂為弧形,坐西向東,漢白玉石碑上刻著“白求恩大夫之墓”七個鎦金大字。墓前廣場中央高大的花崗巖石座上,矗立著白求恩的漢白玉全身塑像,像高3米,石座正面用中文和英文鐫刻著白求恩的的姓名和生卒年。這個墓位景觀不僅成為了學習紀念白求恩的重要場所,而且成為中加人民友好的象征,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觀眾瞻仰拜謁。
白求恩·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
白求恩·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于1972年建成,占地面積1280平方米,并列3個大廳,中間為序廳,西側為白求恩事跡陳列廳,展廳運用大量的圖片和文物,生動記述了白求恩在中國的戰斗生活歷程,并運用光、電等布展手段再現了白求恩從加拿大溫哥華跨越浩瀚的太平洋來到中國,輾轉晉察冀抗日前線的生動場景。東側為印度援華醫療隊事跡陳列,利用場景復原法等現代化的布展手段展現了印度援華醫療隊成員在華的戰斗經歷,并且展出了柯棣華大夫使用過的桌椅、油燈,以及巴蘇大夫的護照等大量珍品。
趙博生烈士紀念碑亭
趙博生犧牲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進行為期三天的悼念活動,毛澤東、朱德等都題詞以示紀念,并將寧都縣改名為博生縣,在瑞金葉坪廣場建立"博生堡"以志紀念。2009年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在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部、統戰部等十一部委,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的"雙百"人物評選活動中,趙博生入選全國"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該亭采取我國傳統的民族風格設計。碑亭高10米,徑寬9米,頂部呈弧形。下邊由六棵水磨石石柱支撐。亭內矗立著一幢大型漢白玉石碑。紀念碑的正面鐫刻著原中共中央華北局的題詞。東西兩面分別鐫刻著原華北行政委員會和華北軍區的題詞。
館藏文物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共收藏有近、現代革命文物一萬兩千余件,這些革命文物都是在當年與革命烈士相伴、革命烈士使用的物品,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表現了革命志士的生活環境,革命志士參與事件的時間與空間。它們與革命烈士共同經歷了時代的風雨,凝聚著革命志士的思想文化和高尚情操,賦予了這些原本十分普通的物品以特殊含意,真實地記錄了艱難曲折、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歷史。
白求恩全身漢白玉雕像
漢白玉質地,像高1.3米,現存完整。雕像通體素白光亮,白求恩身著燕尾服,右手下垂,左手插在褲兜里,神態自若,瀟灑飄逸,栩栩如生。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病逝于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次年2月,晉察冀軍區決定在唐縣軍城南關修建一座規模宏大的白求恩陵墓,并在墓前立白求恩全身漢白玉雕像一尊。雕刻任務由出身雕刻世家的劉庭芳擔任。劉庭芳以白求恩的照片為依據,經歷了十幾個日夜,終于將雕像完成,并將其安放在白求恩墓前。1941年日軍兩次對白求恩墓進行轟炸,當地軍民提前將白求恩漢白玉雕像秘密埋藏在北側城墻下,保證了雕像的安全。1953年3月,這尊漢白玉雕像與白求恩的靈柩一起遷到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柯棣華使用過的銀杯
白銀質地,高12厘米,腹圍18.5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6.5厘米。現存完整。抗日戰爭時期,正義的中國人民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1938年9月,在印度國大黨的支持和籌備下,組建印度援華醫療隊并啟程前往中國。柯棣華是印度援華醫療隊的成員之一,來中國前夕,母親送給他一只刻有“不要忘記媽媽”字樣的銀杯。這只銀杯一直陪伴柯棣華在中國救死扶傷,為抗戰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柯棣華病逝后,這只銀杯作為柯棣華的遺物幾經周折又回到了柯棣華母親的手中。1988年,柯棣華的親人將這只珍貴的銀杯贈送給了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
白求恩肋骨截斷器
不銹鋼質地,剪刀形。長33厘米,柄長為剪刀頭的9倍,柄上安有橡皮抓手。現存完整。這是白求恩在加拿大設計發明并使用過的醫療器械。
由于當時醫院里用來剪斷肋骨的器械十分笨重,白求恩一直嘗試設計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器械。他從修鞋匠用的一種特殊剪子收到啟發,設計出了這種截斷器。它的柄比剪刀頭長9倍,充分利用了杠桿原理,使用起來比較省力;剪刀尖采用較硬的鋼材,且略鈍一點;柄上安裝有橡皮抓手,以增加摩擦力。該器械一經使用,立刻獲得成功,被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且被命名為"白求恩肋骨截斷器"。
鍘下高蠡暴動八烈士頭顱的鍘刀
底座為木質,鍘刀為鐵質,長133厘米。現存完整。1932年8月,根據中共河北省委的指示,保(定)屬特委發動著名的“高(陽)蠡(縣)暴動”,建立紅軍游擊隊。8月27日,暴動開始。8月31日下午游擊隊被敵人駐安國的一個騎兵連包圍在高陽北辛莊,激戰兩個多小時,支隊長宋洛曙英勇犧牲,第三大隊指揮蔡書林仍堅持戰斗,直到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光榮犧牲。殘暴的敵人用鍘刀鍘下了宋洛曙、蔡書林等八位烈士的頭顱,分別懸掛在高陽城門、辛橋等地示眾。高蠡暴動經過5天激戰,犧牲47人,以失敗告終。暴動雖然失敗,卻將革命的種子播撒在人民群眾心中,為后來動員民眾進行抗日斗爭和解放斗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白求恩從加拿大帶來的藥箱
鋁質地,長50厘米,寬45厘米,高18厘米。現存完整。
此藥箱是白求恩于1938年春從加拿大帶到中國的。捐贈者是原沈陽市藥材公司經理胡玉心同志。他當時在延安后方醫院任司藥工作,衛生部一位同志把這個藥箱交給他,并說明這是白求恩從加拿大帶來的。藥箱里的藥品用完后,胡玉心將藥箱保存下來。1986年10月18日,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到沈陽,從胡玉心處將藥箱征集回來。
解放張家口時蘇軍軍官贈送給唐延杰的懷表
鐵質地,直徑4厘米,圓形。現存完整。1945年,前蘇聯紅軍配合我解放軍解放了張家口。一位前蘇聯軍官為了表示中蘇友誼,將此懷表贈送給了時任冀晉軍區司令員的唐延杰同志。1962年,北京軍區將此懷表移交給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孫老常砸死日軍的尖稿鐵質地,長65厘米。現存完整。1943年,日軍向河北易縣發起"掃蕩",強迫人民修公路。劉家溝村武委會主任孫老常經區委同意,帶領民兵混入民工中,趁日軍分頭監工時,用尖稿砸死日軍兩名,奪取機槍一挺、步槍、手槍各一支,并榮獲"殺敵英雄"稱號。1962年,北京軍區將此尖稿移交給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鐵制助理醫生
不銹鋼質地,高56厘米,前端為手臂形。現存完整。這是白求恩在加拿大設計發明并使用過的醫療器械。 白求恩在加拿大維多利亞皇家醫院工作時,一次協助北美著名外科醫生動手術,他負責拿著拉開刀口的牽開器。手術下來,累得筋疲力盡。他決心要改造這種原始的器械。在以后的幾個星期中,他刻苦鉆研,設計了兩個機械臂,可以在幾秒鐘內安裝到任何手術臺上,比任何人力都有效,并且能省下一個助手去做別的工作。白求恩為它取名為"鐵制助理醫生",它的問世受到醫療界廣泛贊譽。 1973年10月13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訪華時,將白求恩肋骨截斷器和"鐵制助理醫生"作為珍貴禮物贈送給中國人民,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人民愉快地接受了這兩件禮物。后來經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申請,中共中央辦公廳決定將這兩件珍貴文物陳列于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白求恩紀念館中。
旅游指南
開放時間
園區開放時間:早上6:00—晚上10:00
展館開放時間:周一閉館檢修
5月1日至9月30日: 早上9:00—早上11:30 下午2:30—下午5:30
10月1日至4月30日:早上9:00—早上11:00 下午2:00—下午5:00 [2]
公交線路
到達烈士陵園正門(南門)的公交車有:1、78、325、326、旅游5、夜觀光4等共6條線路,烈士陵園站下車。到達烈士陵園北門的公交車有:9、314等共兩條線路,新華區政府站下車。
門票信息
門票價格:園區及紀念館實行免費開放。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585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0-12-24 15:27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