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明長城的八達嶺段被稱作“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向游人開放最早的地段,八達嶺景區(qū)以八達嶺長城為主,興建了八達嶺飯店和由江澤民主席親筆題名的中國長城博物館等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旅游服務設施。八達嶺景區(qū)是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于世,是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

  地理環(huán)境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經度115°59′52''-115°59′31''E,緯度40°21′9''N-40°21′15''N。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達嶺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自古以來就是通往山西、內蒙、張家口的交通要道。

  建筑結構

  八達嶺長城其關城為東窄西寬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萬歷年間曾修葺。關城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zhèn)”,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刻于萬歷十年(1582年)。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臺,臺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墻,臺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臺1316座。

  八達嶺長城典型地表現了萬里長城雄偉險峻的風貌。作為北京的屏障,這里山巒重疊,形勢險要。氣勢極其磅礴的城墻南北盤旋延伸于群巒峻嶺之中,視野所及,不見盡頭。依山勢向兩側展開的長城雄峙危崖,陡壁懸崖上古人所書的"天險"二字,確切的概括了八達嶺位置的軍事重要性。

  主要景點

  望京石

  位于八達嶺關城東門外,“居庸外鎮(zhèn)”關門前大道南側。為一塊高1米、長15米的天然花崗石,上刻“望京石”三個字。

  天險留題

  位于東關門內側,今熊樂園右上方山崖上。在一塊鑿平的崖壁上,刻有“天險”二字,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延慶州知州童恩所題,保陽劉振宗鐫刻。

  彈琴峽

  位于五貴(鬼)頭山下,為關溝勝景之一。

  關隘

  八達嶺原為隘口,后建關城。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歷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兩側的山上建起邊城、梢墻、擋馬墻等,后來逐漸增建為長城,并修筑敵樓、墩臺。起自川草花頂,經石佛寺口、青龍橋東口、青龍橋西口、王瓜峪口、八達嶺口、化木梁口、于家沖口、黑豆谷口至石峽峪,全長約12千米。八達嶺長城、關城、城墻、要塞及關溝中部的居庸關構成明代北京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岔道城

  據《延慶州志》記載:“岔道有二路,一至懷來衛(wèi),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今宣化)為西路,一至延慶州、永寧衛(wèi)、四海治為北路。”故得名“岔道”。根據考古報告,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岔道城開始修筑,歷經三十余年終于建成,整個城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個城東西510米,南北寬185米,為船形。全城總占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城墻高8.5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墻設垛口、望孔、射口,南城墻有烽火臺2座。城墻的建造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內夯土,外用石塊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墻外用條石和磚砌筑。

  古炮

  陳展于八達嶺關城內登城入口處的馬道旁,共有五尊鐵炮,為當時的先進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長2.85米,口徑105毫米,射程達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賜神威大將軍"字樣,為明代崇禎十一年(1638年)制造。該炮是1958年從八達嶺東十余里的張堡地方運來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為1957年整修長城時的出土文物,同時還發(fā)掘出數百枚炮彈,均為明朝制品。據《武備志》記載:“古代以機發(fā)石,其機之木架,形如虎蹲。后來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發(fā)開花彈者,名虎蹲炮,俗稱田雞炮”,由此可見當時武器情況之強盛。

  關城

  八達嶺關城東門外有一座廟,名望京寺,內有石巖鑿成的大悲佛像;西門外立有牌坊,橫額書“驅胡萬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經略邊務大理寺少卿吳一貫修建關城時,廟及牌坊皆拆毀。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墻下部用10余層花崗巖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墻寬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頂部為長方形城臺,長19.8米、寬14.15米,面積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墻垛口。城臺兩側30~40米處,各建敵樓1座,以墻連通,與關城構成犄角之勢。西城墻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墻,兩墻均建于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墻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東門,門額書“居庸外鎮(zhèn)”;萬歷十年立西門,門額書“北門鎖鑰”,均保存完好。

  城墻

  八達嶺長城城墻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寬6.5~7.5米、頂寬4.5~5.8米。大部墻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并騎、十人并行”;城墻中線偏于外側,外側墻高,內側墻低。

  敵樓

  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墻臺,也有上、下兩層的敵臺,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臺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臺突出墻外,收墻于臺內。已修復南四樓、北四樓及北五樓等16座敵樓。

  戰(zhàn)臺

  戰(zhàn)臺大炮原名“捷勝飛空滅虜安邊發(fā)熉神炮” [15] ,修筑于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或地勢險要之處,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層之分,規(guī)模大小不 一。內可儲兵器、彈藥及其他戰(zhàn)略物資,作用大于敵樓。據明代劉效祖所著《四鎮(zhèn)三關志》記載,在戚繼光的規(guī)劃和督辦下,從山海關至北京的長城沿線,共筑敵臺、戰(zhàn)臺一千二百座(原計劃要建三千座)。當遇戰(zhàn)爭爆發(fā)之時,在敵臺上可“從上臨下,用火器、佛郎機、子母炮更番擊打”,“器用盡以火炮代之”。一個戰(zhàn)臺一般需30人守臺、30人守垛,分6伍,備火藥300斤。此外,在戰(zhàn)臺上還存有神箭、鐵棍,以及數以千計的大小石塊,同時還儲備一個月的口糧和用水等。這種“制作久而彌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戰(zhàn)臺設施,既可出擊,又可據守,并可與長城上的城臺、敵臺(敵樓)等軍事設施密切配合,以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大大地增強作戰(zhàn)威力,有效地阻擊敵騎進攻,在軍事防御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作用。

  歷史地位

  八達嶺自古便是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要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擾,在此修筑了長城,至今仍見殘墻,墩臺遺存,其走向與明長城大體一致。八達嶺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風吹草動的一個山口,明代《長安夜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可見八達嶺的地理戰(zhàn)略地位。

  經過八十余年的修建,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聯、墩堡相望、重城護衛(wèi)、烽火報警的嚴密防御體系。

  歷史上八達嶺長城是護衛(wèi)居庸關的門戶,從八達嶺長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建有關城“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關溝”,而真正扼住關口的是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為險要。古人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領,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可見當時居庸關只是一個關城,真正的長城是修建在八達嶺的。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這里修筑長城具有極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后,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淚灑八達嶺、詹天佑在八達嶺主持修筑中國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孫中山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等,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珍貴的歷史回憶,是歷史名地。

  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向游人開放最早的地段。八達嶺接待中外游人超一億三千萬次,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云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游覽。

  長城之最

  (1)八達嶺長城是接待中外游人最多的長城景區(qū):1952年10月出席在中國召開的亞洲及南太平洋和平會議的10名代表游覽了八達嶺長城,這是有記載的八達嶺長城接待的首批游人。從那時起至今八達嶺長城已累計接待中外游人1.2億,其中外賓1300多萬。2002年2月由中國地質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知識地圖》上記載,全世界共有獨立國家194個。截止到2009年,八達嶺長城接待過的國家數達178個,占世界國家總數的91%。只有16個沒有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的游人尚未來過。國家外交部的一位負責人講:“據我所知,八達嶺長城接待的世界國家數在國內景區(qū)中是最多的”。

  (2)八達嶺長城是接待世界各國元首、政府首腦最多的長城景區(qū):1957年,八達嶺長城接待了第一位外國貴賓——原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在以后的近50年的歲月里,八達嶺長城先后接待了尼克松、里根、布什、伊麗莎白二世、撒切爾夫人、明仁天皇、葉利欽、普京、曼德拉等400余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眾多的世界風云人物。1999年2月,錢其琛副總理到八達嶺特區(qū)視察工作時說:“40多年來,八達嶺長城接待了3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它是新中國外交史上一座永恒的豐碑”。(3)八達嶺長城是舉辦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最多的長城景區(qū):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里舉辦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頻繁,每年多達10到20余次。特別是1996年至今,八達嶺長城已成功舉辦了60余次大規(guī)模活動。尤其是“長城·和平倡議活動”、“八達嶺長城國際文化藝術節(jié)”、“八達嶺長城元旦國際萬人登山節(jié)”、“ 龍舞長城——海內外青年相會八達嶺”、“相逢2000年,迎接新世紀”、“走進八達嶺長城——同一首歌演唱會”等一大批傳統(tǒng)性文化交流活動。2000年8月由八達嶺長城景區(qū)發(fā)起并成功舉辦了“中國八達嶺長城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4)八達嶺長城是中國萬里長城最杰出的代表:八達嶺長城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最早對外開放的長城景區(qū)和接待國賓的首選地。在八達嶺長城景區(qū)中建有由江澤民主席題寫?zhàn)^名的“中國長城博物館”。2000年,中國長城研究的權威部門,中國長城學會由北京遷址八達嶺長城景區(qū)。八達嶺長城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進行長城文化研究、交流與展示的中心。2000年和2001年,八達嶺長城經國家有關部門推薦作為中國萬里長城的代表,先后出席了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文物特展及文化交流活動”和在香港召開的“中國長城歷史文化研討會”。1991年,八達嶺長城作為中國長城的代表,接受了聯合國頒發(fā)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證書”。2002年,八達嶺長城作為中國萬里長城的代表,接受了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fā)的“世界最長的墻——長城”的證書。上述兩份證書的原件就珍藏在中國長城博物館中。

  獲得榮譽

  八達嶺長城是中國最早評定為4A級的旅游景區(qū):2001年國家旅游局在全國首次開展對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八達嶺長城榮幸地被評定為4A級旅游景區(qū)。此外八達嶺長城景區(qū)還通過了國際ISO14001環(huán)境管理體系認證和國際ISO9002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20年11月18日,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評為首屆北京網紅人文景觀類打卡地。

  旅游信息

  無障礙設施與服務

  坡道、盲道、無障礙車位、低位售票口、無障礙廁位、低位電話、輪椅服務。

  停車場

  八達嶺長城景區(qū)的停車場能容納1500輛機動車。如果當停車輛接近這個數量時會在距景區(qū)2、3公里以外將車輛分流到附近的野生動物園外和岔道村西的停車場里。為了方便游客,分流后景區(qū)將設立擺渡車,免費將游客拉到長城登城口附近。

  景點門票

  旺季門票執(zhí)行時間:每年4月1日——10月31日

  長城普通成人票 40元

  普通優(yōu)惠門票:學生憑有效證件(不含成教) 20元

  60歲(含)以上老年人憑有效證件 20元

  6周歲(不含)至18周歲(含)未成年人憑有效證件 20元

  享社會保障金人員憑領取證 20元

  淡季門票執(zhí)行時間:每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長城普通成人票 35元

  普通優(yōu)惠門票:學生憑有效證件(不含成教) 17.5元

  60歲(含)以上老年人憑有效證件 17.5元

  6周歲(不含)至18周歲(含)未成年人憑有效證件 17.5元

  享社會保障金人員憑領取證 17.5元

  殘疾人憑有效證件 免費

  1.2米(含)以下兒童 免費6周歲(含)以下兒童憑有效證件 免費

  北京市65歲(含)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 免費

  離休人員憑有效證件 免費

  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 免費

  開放時間

  北京八達嶺長城開放時間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7:30-18:00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

6:30-19:00

暑期(7月1日-8月31日)

6:00-19:30

  交通狀況

  汽車

  自駕車路線: 從北三環(huán)馬甸橋上八達嶺高速公路至景區(qū)出口下。八達嶺位于北京西北方向的延慶縣境內,距離市區(qū)約80公里。從市區(qū)到八達嶺有高速公路。乘旅游專線車一小時可以到達。旅游專線車每天早晨在北京市區(qū)的前門樓東側發(fā)車,車票價:往返人民幣90元/人。 

  公交

  登八達嶺長城的最便宜的汽車乘車方式,2號線積水潭站A口(西北口)或B口(東南口)出站,步行到德勝門正后方乘877路公共汽車直達八達嶺長城腳下,每人現金票價13元,刷公交卡只需6.5元,到站需要2小時30分鐘左右,當中不停站。 [29] 運行時間:6:00-12:00(注:919路已經改線,不到長城,請游客不要上錯車!)旅游公交:乘游8路(站點:八達嶺站)

  火車

  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先生主持修建的中國第一條干線鐵路——京張鐵路就經過此地,并在此處設立車站。現有京郊旅游列車經停八達嶺火車站。

  在北京北站有開往八達嶺的S2線柴油動車組,乘車環(huán)境好于公交車,價格統(tǒng)一六元,車程為一個小時多一點,到達八達嶺車站,下車約有七八百米到達八達嶺長城登城口。根據季節(jié)不同每天有往返五至六趟車(旺季周末有加車),可以在北京北站直接買好往返火車票。

  該線路運行于城鐵S2線,也是由詹天佑設計的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在旅途中,可以欣賞到著名的關溝風景區(qū)、居庸關長城,百年京張鐵路中的著名的人字型鐵路,回程時在青龍橋車站還可遙望到詹天佑的墓和塑像。

  為配合京張城際鐵路施工,自2016年11月1日起,市郊鐵路S2線市內始發(fā)(終到)站正式由北京北站遷移至黃土店臨時過渡站。去往八達嶺、延慶方向的旅客可選擇乘坐地鐵8號線或13號線在霍營站下車,由G4出口出站后向東南方向步行約11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