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口位于門頭溝區齊家莊鄉北20里處,它在靈山南麓峽谷中。本地建有沿字12-14號臺3座,3座臺皆扼守于古道間。洪水口村西北有古道自懷來縣經靈山南側大地溝而入,正北石道自靈山北麓而入。敵臺似三足鼎立鉗制古道交匯咽喉處。這樣的陣勢布置可阻止侵敵進入齋堂川沿字12號臺,與黃草梁9號臺大體相同。
地區介紹
洪水口村距京城90公里,距門頭溝區政府100余公里,距靈山主峰僅12公里,位于首都屋脊靈山腳下,是通往靈山的要道口,是京城海拔最高的村莊之一,村旁有一條古道直通靈山頂,素有“靈山門戶”之稱,是典型的深山村。
洪水口敵臺于萬歷三年筑成,現存石墻155米。在這里,你能感到的是古人的智慧,他們把自己的才思運用得淋漓盡致,把侵敵阻擋于萬難之外,也由此保護了一大片地區。
洪水口村地處靈山景區內,距京城110余里。是去靈山的必經之地。全村70戶人家,有58戶開展民俗旅游、農家樂。一次能接待500余人休閑旅游。
洪水口村青山如畫,碧水長流,明代長城,分布其間。這里的山珍觀光園:獼猴桃、山葡萄、山楂、海棠供人采摘;“山鄉風情一條街”明碼標價的小商品供人選購;家庭養殖的山雞、野兔、柴雞蛋供人嘗鮮;沿聚靈峽古道步行12公里還可直達靈山峰,是游覽靈山又一條新道。
游人可進行游玩、垂釣、游覽聚靈峽風光,還可采集山野果、山蘑菇。該村開辟了一條“靈山古道”。游人可踏古道,上大自然之美景。乘929支(蘋果園-靈山景區)到靈山景區然后乘坐當地的小公共即可前往。
洪水傳說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廣濟街口。萬歷九年遷址到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關于鐘樓遷址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萬歷年間,關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斷言,有萬年鰲魚在地下作怪,于是知府將鐘樓遷到現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從此西安天下太平,萬民樂業。鐘樓正面的楹聯就反應了這段傳說。實際上鐘樓的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移直接相關的。鐘樓始終處于西安交通地理的中心位置。鐘樓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報時的,晨鐘暮鼓成為西安的標志之一,但是過去報時并非清晨敲鐘,黃昏擊鼓。據考證,老西安報時的其實是鐘鼓并用。這口鐘名云:景云,鑄成于唐太宗景云二年,鐘高二米,直徑達一點五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鐘鳴聲揚數十里。起初置于廣濟街口鐘樓內,明朝鐘樓遷址后置于鐘樓之上。真品現存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內,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口鐘是仿制的。每天西安報話大樓上,洪亮的報時鐘聲,就是這口鐘的錄音。
鐘樓整體為木質結構,構造技術上即應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則,又有不少改革和創新。樓的建筑為生檐三滴水,樓分兩層,下層為一重屋檐,上層有兩重屋檐,四角攢頂覆蓋碧色琉璃瓦,各層有斗拱鑿景彩繪。兩層樓四周均有名柱回廊。登高望遠,西安壯麗的市容一覽無余。鐘樓金頂原來是銅皮包裹,木質內心。解放后,人民政府換成了用真金錘成的金鉑薄頂。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鐘樓屬于宮廷建筑,勞動人民是無權享用的。解放后,勞動人民才成為鐘樓的主人。
鐘樓除了報時,還曾以派過許多用場。辛亥革命時,義軍曾與在鐘樓布防的清軍激戰。護國運動時,陜西督軍陳樹潘正是從鐘樓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石林,在鐘樓開設了聲電影院,這是西安歷史上第一家電影院,抗戰時期,鐘樓由于其地勢高拔,而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臺。國民黨反動派也曾經利用鐘樓的四面門洞,關押刑訊革命者和進步人士。解放后,逢五·一和國慶鐘樓都成為,游行、檢閱和慶祝大會的主席臺。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曾多次登臨鐘樓。許多中外友人也在鐘樓留下了他們傳播友誼的足跡。
旅游出行
氣候: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
年平均氣溫13°C,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3.7°C,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5.2°C。
年平均降雨量507.7毫米。無霜期189天。
交通
乘車線路:乘929支(蘋果園-靈山景區)到靈山景區然后乘坐當地的小公共即可前往。洪水口村西北有古道自懷來縣經靈山南側大地溝而入,正北石道自靈山北麓而入。敵臺似三足鼎立鉗制古道交匯咽喉處。交通提示
1.自北京蘋果園乘929公交車直達靈山景區
2.自阜石路到蘋果園到門頭溝雙峪環島走109國道直達靈山景區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035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1-01-29 11:22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