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鎮,隸屬于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地處縣境西部。東與貞元鎮毗鄰,南隔后河與楊陵區相望,西鄰寶雞市扶風縣杏林鎮,北與乾縣王村鎮相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8千米 ,總面積43.02平方千米。
武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炎黃故里。《國語·晉語》言:“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就是今武功境內的漆水河;姜水就是今天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 。這里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地有邰國。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國農業始祖后稷誕生于此,教民稼穡,結束了遠古先民采擷漁獵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民族農耕文明。武功鎮作為武功縣(郡)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中心,長達1800多年。孕育了蘇武、蘇蕙、李世民、富嘉謨、游師雄、康海、孫景烈等著名人物,也留下了“武功八景”為代表的特色人文景點。
截至2020年6月,武功鎮下轄1個社區、19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武功鎮戶籍人口45498人 。2011年,武功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374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2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72萬元。
歷史沿革
武功縣舊城,沿襲縣名而得鎮名。
從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至現代,中亭川(今武功鎮)一直是武功縣城所在地。
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設立在城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歸屬武功縣一區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在城聯保。
1949年,設城關區。
1956年,廢區設城關鎮。
1958年,武功縣并入興平縣后,先后成立上游公社、武功公社。
1961年,恢復武功縣建制,公社沿襲縣名。
1984年,建立武功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功鎮地處縣境西部。東與貞元鎮毗鄰,南隔后河與楊陵區相望,西鄰寶雞市扶風縣杏林鎮,北與乾縣王村鎮相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8千米 ,總面積43.0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武功鎮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以平原為主,從北往南呈階梯跌落。平均海拔550米。
氣候特征
武功鎮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2.9℃。年平均降水量633.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9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9月,9月最多。
水系水文武功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渭河、湋河、漠浴河、漆水河4條,河流總長度83.2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渭河,從西至東流經境內大莊、普集、小村3個鎮,長20.7千米,流域面積18.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漆水河、漠浴河、湋河等。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轄區總人口4186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836人,城鎮化率13.9%。總人口中,男性24278人,占58%;女性17582人,占42%。2011年,武功鎮人口出生率8.5‰,人口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長率4.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96.4人。
截至2018年,武功鎮戶籍人口45498人 。
經濟
綜述
2011年,武功鎮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8萬元,增值稅168萬元,企業所得稅3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100元,比上年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7020元,比上年增長25%。
2018年,武功鎮有工業企業27個;其中,規上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9個。
第一產業
2011年,武功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374億元,比上年增長9.8%,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3%。耕地面積41056畝,人均0.98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武功鎮糧食生產2.12萬噸,人均1100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棉花、蘋果、辣椒、烤煙和生地、丹皮、遠志等中藥材。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牛存欄3620頭,生豬存欄67800余頭,籠養雞50萬羽。2011年,武功鎮生產肉類31萬噸;畜牧業總產值644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9.6%。
第二產業
武功鎮工業主要有面粉加工、金屬加工、機械鑄造和省屬軍工企業的生產等。2011年,武功鎮工業總產值達到3.26億元,比上年增長8.7%,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2011年,武功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家,職工498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847萬元,比上年增長30%。
第三產業
2011年,武功鎮商業網點210個,從業人員2560余人。2011年,武功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72萬元,比上年增加4442萬元,比上年增長22.50%。2011年,武功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余額8675萬元,各項貸款余額1254萬元。
交通運輸
武功鎮境內西寶公路北線穿過鎮區、武臨路、武楊路南北直達乾縣臨平和楊陵農業高新開發區。全面實現了“村村通”的建沒目標,村間街道硬化率達到96%以上。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文化站1個,圖書室18個,藏書54000余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0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幼兒園(所)3所,在園幼兒310人,專任教師21人;小學18所,在校生1980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7%;初中2所,在校生1628人,專任教師8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6%,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2649人,專任教師180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武功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1個,其中衛生院1個,病床90張,專業衛生人員125人。2011年,武功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萬人,參合率96.4%。
風景名勝
姜嫄墓
姜嫄尊稱“圣母”,經天緯地,后稷又“樹藝五谷”,為農業始祖。姜嫄墓位于武功鎮南側小華山上,1990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陜西督學使吳大徵篆書“姜嫄圣母之墓”匾額牌坊已恢復原貌,蔚為壯觀。清知縣陳爾弗重修陵園圍墻,方圓約三十畝之大,樹大蔥蘢,罩盡整個山頭,歷代銘碑林立其間,遠遠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華山”為《武功八景》之一。
墓地中高,兩旁垂供如翼,故稱“飛鳳穴”。《史記》載,姜女原為帝嚳元妃,履巨人之足跡而生后稷,母以子貴,世人尊稱姜嫄為圣母。姜嫄古墓位于武功鎮華山之巔,姜嫄生“后稷”名“棄”。
小華山
位于武功鎮南門外西側,曾異名“葆貞庵”,據縣志記載,此處為宋代理學家張載講學之“綠野亭”遺址,山水明麗,故名曰:“綠野亭”。小華山地勢崎嶇,層巒聳翠,古柏森蔚,回欄折檻。20世紀90年代,群眾集資恢復,修建了“回廊折欄”和“飛檐八卦亭”,彩繪一新。
教稼臺
教稼臺為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之遺跡,教稼臺位于武功鎮東廓道旁,歷經滄桑,幾度興圮之后,1970“文化大革命”損毀無存。1987年,耆宿發起倡議西農大等科研單位籌集恢復原貌,屹立在武功故城東門外、漆水之濱,為關中“四臺”之首。“教稼立臺漆水畔”為《武功八景》之一,被咸陽市命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蘇武墓
蘇武墓位于武功鎮北門外,龍門村前,幕曠東向,背向風崗,漆水自墓前蜿蜒而過,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風景宜人。
蘇武字子卿,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放逐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牧羊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愛國主義典范,位封“漢典屬國”。
上閣寺
位于城西塬畔上,為人們歷代祭奠姜嫄圣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松柏濤濤、依山間有窯洞、神仙塑像、樓臺、亭、閣,曲回之山道,別具景象,樓臺高筑,鐘聲響徹。民間有云:“武功有個上閣寺,把天磨的咯吱吱。”文革毀損,現修復。
喀山廟
位于武功鎮南二里的漆水河畔東崖上,此地理位置奇特,居高遠望西山,有夕陽重現之景觀,傳說唐李世民幼時在武功讀書,在漆水河摸魚嬉水,書沒入水中,夕陽落而再現,將書曬干。
美陽關
是絲綢之路往西通往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必經的關隘。位于武功鎮縣城東門外,漆水河東岸,是京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至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官道上的一道重要的關口。西漢置關,因在美陽城(今陜西省武功縣武功鎮)以東,故名。是當時西漢長安通往西域交通的第一道重要門戶。
報本塔
報本塔坐落在武功鎮北廓,東臨漆水報,西輔香山,依寺建塔,風景秀麗,為陜西名塔之一,于1957年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年間,重建樓閣式磚塔,高39.66米,七級八面,每層辟四門洞,真假相間,變化有序,整個塔勢挺拔俊秀。每年春季總會飛來一群胡燕,嬉戲于塔頂周圍,人稱“胡燕朝塔”,為《武功八景》之一,地宮文物出土有金棺、銀槨、玉棺、舍利子、豹斑玉奩等百余種。塔為七級八面,高39.66米,雄偉挺拔,為代風格磚塔,陜西名塔之一。2013年五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歷史悠久,結構獨具明代建筑風格,是一組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山門、獻殿、正殿、寢殿皆面闊五楹,東、西陪殿均外接九間回廊,正、寢均為單檐歇山頂,外沿斗拱為五彩重昂,
四角檐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正殿通脊,檐邊、勾頭、滴水全為琉璃構件,五彩閃爍,富麗堂皇,兩側歇山飾以琉璃“二龍戲珠”浮雕,珠球滾動,龍體飛躍,呼之欲出,為一般廟宇所罕見,特別是已恢復修建的城隍廟牌樓,通高12米,寬11米,全琉璃屋面,堪稱關中一絕。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于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陜西巡撫華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陜西省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縣志記載: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被反賊宇文化及縊弒于揚州后,初殯于江都宮流珠堂,后葬吳公臺下。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淵于武德五年(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于此,與楊凌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金仙觀
金仙觀位于武功鎮的后河之畔,東倚雄渾遼闊的漠漠周原,西視源遠流長的涓涓湋河。此觀始建年代不詳,據傳自漢朝以來,金仙觀代有興廢和修建,歷經戰爭的洗禮、風雨的剝蝕以及自然災害,存世的是一組晚清建筑群,山門、獻殿、中殿、后殿等,保存較為完整,是武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處三山聳立、一水橫流,古樹濃陰閉日、長川涼風習習,綠樹紅花滿山間,是一處休閑游覽之地。
山門西向,為空心筒脊、灰布板瓦的硬山式建筑,其上懸一匾“金仙觀”,筆走龍蛇、蒼勁有力,出自享譽關中的關中革命前輩,原陜西省農業學校校長馬伯援先生之手。據說“封神榜”之后兩千年,漢明帝時,聶云霄轉世到了武功縣的聶村,受靈山老母點化,學道、修仙,后因為聶云霄與班超將軍營救漢明帝有功,被漢明帝敕封為“救世金仙”,因此這座廟才叫“金仙觀”。金仙觀周圍還有文督祠、圣母廟和戲樓。
榮譽稱號
2015年8月,武功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2019年9月24日,武功鎮(小麥玉米良種繁育)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
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名單。
2020年6月12日,被評為陜西省鄉村治理示范鎮。
2020年12月14日,武功鎮入選陜西省13家省級旅游特色名鎮之列。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258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1-01-21 14:57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