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渡街道是上海市浦東新區的老城區,以純居民區為主,轄區內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陳舊,居民和黨員老齡化程度高,困難及特殊群體數量大。長期以來,社區黨建基礎較弱、活力不足、溫度不高,社區治理面臨服務資源少、熱點矛盾多、自治參與率低等困境。為破解這個雙重難題,周家渡街道以深化“家門口”服務為契機,在樓組鄰里開展“家庭小黨校”建設。
“家庭小黨校”牽動社區治理大格局
1. 組織設置注重接地氣
制定《“家庭小黨校”建設標準》,明確了功能導向,規范了建設要件,保證“家庭小黨校”能夠接地氣、進家庭。一是功能設計的復合性。按照“以人為本”理念,使“家庭小黨校”成為思想上釋疑解惑的微課堂、生活上排憂解難的睦鄰點、行動上議事協商的小平臺、組織上錘煉黨性的“小熔爐”。二是場所設置的前沿性。按照“下沉到底”要求,把“家庭小黨校”設置在黨員骨干的家庭中或家門口的鄰里集聚點,使其活躍在樓組和鄰里間。三是參與人群的開放性。按照“黨群一體”原則,明確“家庭小黨校”參加者不局限于社區在冊黨員,社區“雙報到”黨員、睦鄰單位黨員、居民群眾都可參加。四是黨員作用的主體性。按照“知行合一”原則,把一塊黨員責任區、一支志愿服務隊、一批關愛對象作為“家庭小黨校”的必備要件。
2. 資源配置注重聚和氣
不需增加新的資源投入,而是著力激活、匯集現有服務資源,將其整合到“家庭小黨校“這個終端上。一是下沉縱向資源。推動街道黨建服務中心、社區黨校等資源進一步下沉,以居民區黨建服務站(“家門口”服務站)為樞紐向“家庭小黨校”延伸。二是整合橫向資源。在網格片區內,推動黨小組、黨建服務點、居民睦鄰點等資源向“家庭小黨校”聚焦。三是動員居民資源。調動“家庭小黨校”參加者及鄰近居民中的內生資源,包括社群骨干、志愿者和零散資金等。四是導入社會資源。利用網格睦鄰機制,鏈接“雙報到”黨員和社區單位,為“家庭小黨校”開展活動提供支持。
3. 內容安排注重增熱氣
不斷豐富“家庭小黨校”的內涵,增加活動內容的溫度和吸引力。一是“黨課會”。以“議”為主,明確每個“家庭小黨校”每月至少舉辦一次,內容包含“三部曲”,即重溫入黨誓詞、共講黨的故事、共議“家長里短”。二是睦鄰項目。以“事”為主,把黨課會上達成共識又能自治解決的“急難愁盼”問題轉化成睦鄰項目,以志愿服務的方式實施。三是睦鄰團隊。以“人”為主,在學習討論中發現、培育和動員骨干積極分子,組建睦鄰志愿服務隊。四是提案建議。以“訴”為主,把討論中發現的突出矛盾,或者有共識但不能自治解決的事項,以提案建議的形式把訴求提交給社區乃至街道黨組織。
4. 運作機制注重樹正氣
出臺了《“家庭小黨校”活動制度》等配套制度,形成了六大機制。一是多元開放的志愿參與機制,由黨員和鄰近樓組居民根據地緣、業緣、志緣、趣緣等紐帶自主匯集,保證參與有動力。二是自上而下的學習引導機制,由社區學校和居民區黨建服務站出“菜單”,小黨校自主“點單”或“設單”,片區黨支部“核單”,保證組織引領有抓手。三是自下而上的議題和項目形成機制,保證黨員和居民關心的痛點、難點、矛盾能夠進入議程。四是民主有序的議事協商機制,保證討論既民主又文明。五是志愿服務的項目實施機制,用黨員聯戶結對等方式幫扶,形成睦鄰項目,片區黨支部支持、督導。六是上下暢通的民意收集反饋機制,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實。
5. 隊伍保障注重強生氣
為保證“家庭小黨校”有組織有活力,街道建立了結構化的隊伍保障。一是明確領導責任。依托居民區黨建服務站設立“家庭小黨校”校務管理辦公室。二是選好用好召集人隊伍。各“家庭小黨校”的召集人(宣講人)通過黨員選、自己薦、組織聘等方式,從社區選擇黨性強、素質高、口碑好、有一定專長的黨員擔任。三是組建骨干隊伍和志愿者團隊,穩定“家庭小黨校”的核心成員。四是居民區社工提供專業指導,保障“家庭小黨校”的活動水準和團隊成長。
取得成效
1. 有效提升了社區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經過近兩年發展,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基本實現了對所有樓組的全覆蓋。用“小而活”的形式,克服了樓組層面場地缺少、黨員老化等難題;用“小而實”的內容,凝聚了分散在樓組中的黨員,激活了黨小組。動員和組織了群眾,通過向群眾開放,教育了群眾,拉近了黨組織和居民、居民和居民的距離,在網格片區內初步形成了以黨小組為核心的鄰里生活共同體。
2. 有效激發了社區事務中的居民自治力
“家庭小黨校”正確處理了政治要求和居民需求的關系,使黨員和居民在活動中感悟到了國家大事、社區中事、個人小事之間的實質關聯。由此,激發了參與自治的活力,使黨員和居民把“黨的要求”變成了“我的追求”,把“社區的事”變成了“我們的事”。發現和培養了自治骨干,涌現了大批社區“能人”“達人”。
3. 有效匯集了居民家門口的生活服務力
周家渡街道的“家庭小黨校”既是“黨校”,又是解決社區服務“最后50米”的多功能平臺。把思想教育化為精神關懷,形成了樓道里的精神生活中心,使高齡老黨員和困難居民得到了情感慰藉。把黨性修養化為關愛行動,使黨員和居民的生活困難能在鄰里中得到及時發現、應幫盡幫。由交流議事到協力自治,提升了樓組居民自我服務能力。由匯集民情到資源鏈接,充當了“家門口”服務的傳送器,提高了解決居民痛點的精準度。
4. 有效提升了黨和政府的社會感召力
“家庭小黨校”讓黨組織感知民情更靈敏,讓政府服務民生更精準,讓黨員居民體現價值更充分,大大增強了黨員和居民的獲得感。“家庭小黨校”有系統的功能設計,有配套的制度安排,基本實現了組織全覆蓋、活動常態化。通過這個廣覆蓋、多功能的小平臺,社區日常生活中實現了政治學習、協商議事、互助服務等方面的功能協調。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275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1-02-01 15:52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