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位于朝陽區北辰東路5號,東臨亞運居住區,西瀕奧運水系,南依奧運主體育場,北望森林公園,占地4.8萬平方米,建筑規模10.2萬平方米,是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體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技術館一期工程于1988年9月22日建成開放,二期工程于2000年4月29日建成開放,新館于2009年9月16日建成開放。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設有“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公共空間展示區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等4個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電影放映和天象演示兩種功能。截止至2013年,中國科學技術館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 [1] 2017年3月28日,中國科技館被國家旅游局、中國科學院推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建筑布局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工程建筑造型新穎,風格簡約,整座建筑呈現為一個由魯班鎖構成的巨型魔方。工程占地面積4.8萬㎡,長228m,寬182m,總建筑面積10.23萬,建筑總高度45m。地下一層,主要為動感影院、4D影院、停車庫及設備用房;地上四層、局部五層,設有出入大廳、中央大廳、主題展廳、穹幕影院、巨幕影院、報告廳、多功能廳及辦公用房等。 [4] 外裝飾主要為鋁折板幕墻、玻璃幕墻、石材幕墻。內裝飾:室內吊頂主要為鋁板、礦棉吸聲板;墻面主要為鋁板、涂料和木質吸聲板;地面主要為石材、橡膠地板和玻化磚,地下車庫地面為環氧自流平。
工程8度抗震設防,框架抗震等級為一級,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工程采用天然地基,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底板平均厚度為1.4m,基礎埋深10.47m)。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局部鋼結構(柱網間距13m,層高9.5m)。
代表展品
公道杯
公道杯是中國古代一種奇特的酒器。使用此杯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因此,這神奇的酒杯對貪杯者是個警策,對斟酒者公道與否也是個檢驗。 [6] 杯子的中間立著一位老壽星。他實際上是由兩個圓柱體構成,外面圓柱體與杯銜接處有一暗孔,整個杯子構成一個虹吸管,當杯中的水超過某一個位置,水就會從小孔中流出,根據虹吸原理,水會一直流下去,直到杯中水流盡為止。
相傳,公道杯是唐朝的傳家寶。壽王與楊玉環婚喜之日,唐明皇贈此杯并問楊玉環可知用意?楊說:“父皇賜此杯,是教導我們,凡事要適度,不可過貪,否則將一無所得?!碧泼骰屎c頭。此后,明洪武年間,浮梁御窯廠為進貢洪武皇帝,歷經幾十次反復試驗才再次燒制成功了公道杯,并傳世至今。
明代福船“福船”出現于宋代,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吃水四米,是明代時中國水師的主要戰船。它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士兵,三層為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船首高昂,又有沖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沉敵船。 [7] 福船甲板平坦,龍骨厚實,采用水密隔艙技術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以平衡縱帆作為推進裝置,在橫風甚至逆風下也可以航行,還可以根據風力大小卷放帆面,即使帆面有許多破洞,仍能維持良好的受風效果。懸掛在船尾的尾舵可以控制船行進的方向,并可以跟據水的深淺調整升降。它的泊系工具為四爪鐵錨,將四爪錨放到海底,處于平臥位置,會有一至二爪插入泥沙,具有相當的抓力。起錨時,把船拉到沉錨上方使錨桿豎直,四只錨爪向上,易于脫離泥沙提出水面。
福船是中國古代著名船型。有研究者認為,鄭和下西洋采用的寶船就是福船或福船的改造船型。
應縣木塔
整座塔高67.31米,地面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外觀為五層六檐,內設九層。塔身明暗各層都有內外兩圈柱子,所有的柱子用梁枋連接成筒形的框架。榫卯結構提高了塔的柔韌性。塔的每層由平座、柱、斗拱和屋檐組成。全塔僅斗拱這一結構就達54種之多,用來承擔外部走廊的重量,不僅實用,而且看上去精美復雜,顯示出當時建筑技術的高超。 [8]
候風地動儀
史書《五行志》記載,東漢時期,中國經常發生地震。漢代天文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候風地動儀。
根據《后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制成于東漢陽嘉元年(132年),是用青銅鑄造的。儀體形狀就像漢代酒樽,儀器內部立一根銅柱,張衡稱之為都柱。都柱周圍有八條滑道,外部裝有八條龍,龍口各含銅丸一個,龍頭下方各放置一個張口向上的銅蛙。儀體內部裝有機關,與體外龍頭相連,一旦發生地震,機關被觸發,龍口打開,銅丸落入銅蛙口中,發出聲音,使掌管人知曉,并能判明地震來源的方向。
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建于北宋元祐年間,距今900多年,臺址位于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它是一座大型的天文鐘,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于一體。其總高度將近12米,臺底7米見方,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 [10] 中國科學技術館展示的是按書中記載制作的1:2比例復原模型。建造工作由當時的宰相蘇頌領導,由通曉天文和機械技術的官員韓公廉等人負責設計。這座天文鐘的結構分為三層:頂層為渾儀,用于觀測星空;中層為渾象,用于顯示星空;底層為動力裝置及計時、報時機構,通過齒輪傳動系統與渾儀、渾象相聯,使這座三層結構的天文裝置環環相扣,達到與天體同步運行。
大花樓織機
提花機是中國古代織造的最高成就。這種提花機采用束綜提花的方法織錦。提花技術中最難掌握的是把預想的圖案重現在織物上的花本技術。花本就是指按照設計好的圖案,使成千上萬根經線有規律地交互上下提綜,幾十種緯線有次序地橫穿排列,做成一整套花紋記憶裝置?;ū窘Y好,就可以上機織造。 [11] 織造時上下兩人配合操作,坐在花樓上的為挽花工,按照花本緯線編排的次序,帶動相連的經線分離出來。由于花本上的經線與織機上的經線相連,織機上的經線也相應提升。坐在下面的織工則協同動作,一來一往穿梭打緯,通過在經線間穿過緯線織出復雜的花紋。
漢代的花樓式束綜提花機,經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改進,到了宋代更為完善,并經絲綢之路傳入西方。1801年,法國人賈卡(Jacquard)在中國束綜提花機的基礎上發明了新一代提花機,從而使絲織提花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并逐步走向電腦自動化。
阿基米德螺旋
阿基米德螺線是所有形式為(極坐標方程)r = aθ 的螺線。這種螺線的每條臂的距離永遠相等于2πa。為解決用水灌溉土地的難題。阿基米德發明了圓筒狀的螺旋揚水器,后人稱之為“阿基米德螺旋”。
火藥武器模型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鹚幇l明以后,很快被用于軍事斗爭,作為一種新的能源,推動了各種燃燒、爆炸和射擊火器的發展。中國國最早的火藥武器,出現在唐朝末年和北宋時期。
1、突火槍,是南宋開慶元年制造的竹管射擊火器。槍筒是用巨竹做的,利用火藥在筒中燃燒產生的氣體推力,將彈丸射出竹筒,殺傷人馬。這種原始的火槍用火藥發射彈丸,不僅具有一定的殺傷力,而且能發出巨響,產生心理威懾作用。它的發明使我國古代火器從初級燃燒性和爆炸性火器發展到了管形射擊火器的新階段。
2、一窩蜂,是明初發明的一種多發齊射火箭,殺傷范圍比較大。
3、火龍出水,它是一種二級火箭的雛型。使用時,它先是利用外面四個大火箭筒燃燒噴射產生的反作用力把龍形筒射出去,當火箭里的火藥燒完以后,就會引燃龍腹里的神機火箭,把它們射向敵方。外面這四支火箭是一級火箭,龍腹內的火箭是二級火箭。
4、神火飛鴉,是一件明初發明的多火藥筒并聯火箭,它一般是用細竹或蘆葦編成的,內部填充火藥,在鴉身兩側各裝兩支火箭,火箭的藥筒底部和鴉身內的火藥用藥線相連,用于縱火,可用來焚燒敵營或戰船。
展廳介紹
科學樂園
“科學樂園”主題展廳特為3-10歲兒童設置,展廳面積為3800平方米,下設九個主題展區。
“科學樂園”主題展廳以兒童成長需求為本,展示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科技內容,采用以游戲化、探究式互動參與為主的多樣化展教方式,鼓勵兒童親身體驗、積極思考,在展覽和活動中積累經驗、鍛煉能力,激發對科學的好奇與興趣。
1.歡樂農莊
“歡樂農莊”展區為兒童營造農村生活的氛圍,通過趣味性的互動參與和實際觀察等方式,從種植、養殖、加工等方面介紹簡單的農業知識,體驗農業生產,培養兒童勤儉節約的意識。
戲水灣
“戲水灣”展區通過游戲互動方式,從“認識水的基本特征”到“人類對水的利用”,再到“水的游戲”三個方面展開,使兒童了解水的相關知識,認識水的重要性,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在模擬河道上設置多處演示性和參與性的項目,通過游戲和實驗等活動,使兒童了解水的性質以及人類對水的利用,掌握一些與水相關的簡單科學概念,認識水對人類的重要意義以及水利工程的作用,樹立保護水資源的觀念。
2.科學城堡
"科學城堡"展區為兒童營造充滿挑戰和奇幻的氛圍,讓兒童通過克服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去領略科學的神奇,激發兒童對科學的向往,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通過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游戲活動,幫助兒童建立良好的空間感,培養勇敢、堅強的意志品質;采用多種科技手段營造出視覺、聽覺等方面的奇幻感覺,兒童參與具有科學內涵的活動,感受科學的神奇與樂趣;頂層設立“空間站”,模擬太空探索活動,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華夏之光
1.序廳
序廳是引導觀眾從現代步入中國古代的一部分。地面鋪的是按樹
木年輪形式布置的不同色彩的石材,年輪從中心向外輻射,象征著從現代進入古代。
序廳中有兩件展項,陶寺古觀象臺和古代科學家銅浮雕。
2.中國古代的技術創新
“中國古代的技術創新” 展區主要展示了古代中國在開采、農業技術、水利機械、紡織、建筑、航海等衣食住行領域取得的重要發明創造和技術創新。主要展項有銅錄山挖掘、自貢鹽井,各種各樣的農業水利機械、水轉大紡車、織機,宮殿、民居、城市規劃,古車、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等。
中國古代的科學探索主要展項有中醫中藥的推拿按摩、針灸等,有簡儀、渾儀、玲瓏儀、星圖等,有水運儀象臺、侯風地動儀、都江堰等,有編鐘、古代樂器、潛望鏡、透光寶鏡等。
3.華夏科技與世界文明的交流
”華夏科技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展區以“四大發明”及外傳,國
外先進科技傳入我國為主線。主要展項有與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絲綢之路圖及多媒體介紹國外傳入的科技內容相關。
體驗空間體驗空間主要設置了幾項表演和觀眾可參與的動手項目,其中有古法造紙、木版水印、拓拉坯等。
探索與發現
“探索與發現”主題展廳圍繞人類科學探索的若干重要方向及內容,把反映宇觀探索的宇宙和微觀探索的物質,反映對身邊自然現象探索的運動、聲音、光和電,反映對自身探索的生命,以及在人類探索活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數學等科學內容串聯起來,展示科技的美妙和神奇,展示人類在與自然交互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科學思想和方法,使觀眾在參與和體驗中受到科學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啟迪,享受探索與發現過程所帶來的快樂。該主題展廳分為A、B兩廳,展覽面積5000平方米,共設置8個主題展區。
1.宇宙之奇
“宇宙之奇”展區以觀測的視野、宇宙溯源、宇宙的運動、宇宙的結構四個分主題進行展開,通過展示宇宙的起源、演化、組成、結構以及宇宙的存在形式等客觀規律,通過展示人類在探索宇宙過程中所走的艱辛之路和科學發現的偉大成就,通過讓觀眾融入到宇宙探索的體驗之中,使觀眾感悟宇宙的浩瀚與神奇,受到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的啟迪,體會探索過程的激動與快樂。
2.物質之妙
“物質之妙”展區從“我們生活在由眾多物質構成的世界里”出發,設計兩條故事線:物質是什么?奇妙的物質變化。
展區在引領觀眾探索物質的元素性質、結構的過程中,讓觀眾感受物質世界的美妙,領悟科學家在物質探索與發現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
3.生命之秘
“生命之秘”展區設置“生命的演化”、“生命的歷程”、“細胞世界”“認識自己”四個分主題引領大家在體驗與思考中一同探索生命之秘。
4.運動之律
“運動之律”展區入口展項傅科擺以傅科探索地球運動規律為背景,以簡單的展示證明了地球自轉運動的事實,激發參觀者親自走向運動探索之路。展區展項的展示手法以盡可能達到親身體驗與互動,通過環境氛圍的渲染,使觀眾溶入、探索進而發現運動的規律。
5.聲音之韻
“聲音之韻”展區以人類探詢聲音的本質,感受聲音的魅力為主線,以聲音的傳播、聲音的處理、樂音與噪聲三個分主題進行展開,展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聲音的認知,介紹聲波的形成、傳播和接收。
6.光影之絢
“光影展區”以人類對光的探索過程為主線,以“光的色散”,這項光學歷史上重要的發展轉折點做主題展區的切入點。從認識光、了解光,發現色、探索光,看見光、看見像,利用光、發揮光四個方面進行內容規劃。設置了四個分主題:光的探索、光彩世界、光影體驗、光的應用。電磁之奧“電磁之奧”展區以 “自然界中的電與磁”、“靜電與磁”、“電磁探秘”、“電磁與生活”為分主題進行展開。數學之魅“數學之魅”展區不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是緊扣“探索”的主題進行展開,設置“探索中的數學”、“生活中的數學”、“思維中的數學”三個分主題。著重體現數學誕生與發展過程中,人類的探索活動和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人類在探索其它科學領域的過程中數學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科技與生活
“科技與生活”展廳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為展覽的貫穿脈絡,選取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關乎衣食來源的農業、關乎自身生活的健康、關乎家庭生活的家居與住宅、關乎社會生活的信息交流與交通運輸、關乎創造生活的工具與機械等,展示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日益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傳播科技以人為本的觀念,使觀眾感受科技創新為人類帶來的福祉和恩惠。
1.衣食之本
“衣食之本”展區選取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衣食的來源作為展覽切入點,主要圍繞“種植天地”、“養殖樂園”、“遺傳先鋒”和“食品加工”四個分主題,展示農業領域傳統與現代種植養殖技術的重要方面,介紹現代農業技術在各種農副產品的品種、產量、品質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
2.健康之路
“健康之路”展區主要圍繞“理性選擇,保持健康”、“飲食與健康”、“運動與健康”、“疾病與醫療”四個分主題,通過對身體機能與健康問題的了解和對疾病與治療的體驗,正確地理解健康,理解健康要以預防養生為本,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舒適。
3.居家之道
“居家之道”展區為觀眾創設了一個家居與建筑的小環境,
主要圍繞“看看他們的內部”、“服裝中的科技”、“綠色住宅”和“智能樓宇”四個分主題,使大家了解典型家居用品和家用電器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了解最貼近身體的服裝中的科學與技術,了解住宅建設與使用中的“四節一環?!薄澞?、節水、節地、節材和環境保護的技術和理念,體驗蘊含在居家生活中的智慧和創造性,還可以觀察體驗中國科技館實時運行中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統。
4.信息之橋
“信息之橋”展區以信息科技的發展為主線,以信息技術的知識、應用、研究熱點為知識鏈,主要圍繞“交流方式的變遷”、“e網情深”、“信息安全”、“‘0’和‘1’的世界”、“頭腦風暴”、“亦真亦幻”和“精靈”七個分主題,通過對信息采集、加工處理、存儲、傳遞、輸出五個方面的展示,探索人類豐富多彩的信息交流行為和方式,感受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的重要方面,體驗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從中了解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
5.交通之便
“交通之便”展區緊貼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衣食住行”中的“行”,主要圍繞“交通面面觀”、“船舶與水運”、“火車與鐵路”、“汽車與公路”和“飛機與航空”五個分主題,展示“交通”中高新科學技術的應用、能源資源的合理利用、交通系統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以及交通安全等一系列人們比較關注和感興趣的知識和問題,使觀眾了解“交通”方面的科技,體驗各種不同的交通方式,激發對于“交通”的想象力,并深入思考“交通”問題。
6.機械之巧
“機械之巧”展區以蘊含在工具與機械中的巧思妙想為切入點,主要圍繞“巧量時間”、“巧測空間”、“巧稱妙算”、“巧傳妙遞”、“巧工妙匠”和“巧手作坊”六個分主題,展示與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用于度量、計算、傳動、制造等方面的工具與機械,以及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自動機械和智能機械。
7.挑戰與未來
“挑戰與未來”主題展廳位于新館4層,面積5100平方米。展廳主要展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挑戰,展示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展示人類對未來生活的暢想,使觀眾認識到創新是人類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引導觀眾對未來科技發展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該展廳分為地球述說、能源世界、新型材料、基因生命、海洋開發、太空探索、走向未來七個展區,共138件展項。
地球述說“地球述說”展廳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向公眾展示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其中重點展示人口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等問題。使觀眾能夠以科學發展觀審視地球現狀以及人類面臨的種種挑戰,通過警示和震撼效果,增強觀眾的危機意識,啟發觀眾思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8.能源世界
“能源世界”展廳直面全球面臨的化石能源短缺以及消耗化石能源產生的全球環境惡化的嚴峻挑戰,反映未來能源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濟、高效、清潔利用和新型能源開發。展區同時展示人類依靠科技創新探索綠色能源的各種努力和成就,體現人類不斷探索的精神和科技進步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9.新型材料
“新型材料”展區展示了新材料技術向材料結構功能復合化及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發展的趨勢,反映國家戰略高技術重點領域中使用的關鍵材料,使觀眾認識到材料科學的重要性。
10.基因生命
“基因生命”展區揭示基因研究及其創新的科技成果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全新變化,突顯基因工程的重要作用,激發觀眾對生命科學的關注和興趣,同時探討基因技術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引導他們正確客觀地認識基因研究和基因技術。
11.海洋開發
“海洋開發”展區以展示海洋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以解決海洋可持續發展遇到的問題為重點,著眼未來人類在海洋開發利用中所面對的問題。包括幾個方面的展項:海水綜合開發利用、海洋地質資源的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海洋生物技術及生物醫藥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空間利用及海洋工程技術、未來海底牧場。
12.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展區以人類探索太空為主線,由夢想開始,通過登天之梯運載火箭的研發,實現人造衛星升空的嘗試,完成載人航天的壯舉,隨之登陸月球,遠探火星,并放眼于更浩瀚的宇宙空間。
13.走向未來
“走向未來”展區通過基于信息網絡技術推動下未來生活的展示,傳達隨時隨地互聯互通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描繪數字生活遠景,彰顯科技引領未來;同時展區也反映了科技、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強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是科技館開展的讓公眾參與其中,對科學情境、科學現象、科學概念等有更深了解的一系列活動。教育活動的設計與開展主要依托于常設展覽資源,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科技館的其他資源,包括特效影視、信息網絡、中國數字科技館及社會相關科普資源等。科技館教育活動主要包括:展覽教育活動:包括講解、答疑、導覽和主題活動等具體形式。擴展教育活動:包括科普電影、科學表演、DIY園地、與專家面對面、科學俱樂部、中國數字科技館等具體形式。培訓教育活動:包括定期面向全國科技館工作人員開展專項培訓和面向中小學科學課教師、社會科普工作者、志愿者以及導游等特定人群的培訓活動。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參觀指南
展館位置中國科技館新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北辰東路5號,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東北部,鳥巢正北1公里。
乘車路線公交線路
(1)乘坐328、379、419、484、617、628、751、913路、運通110路到“洼里南口”站,向北步行約6分鐘到達中國科學技術館西門(最近)。
(2)乘坐328、379、419、425、484、518、628、630、695、751、617、913、949、運通110路到“豹房”站,向西再向北步行,約10分鐘到達中國科學技術館東門 (稍近)。
(3)乘坐466、630、653、758、984、985路、快速公交3線路、快速公交3(區間)、快速公交3(支線)到“慧忠北里”站,向北再向西步行,約10分鐘到達中國科學技術館東門(稍遠)。
(4)乘坐108、124、379、415、417、419、426、518、538、653、758、984、985、特11路到“大屯南”站,向北再向西北步行,約13分鐘到達中國科學技術館東門(遠)。
地鐵線路
(1)乘坐地鐵8號線到“奧林匹克公園”站出東北口,向北再向東步行約13分鐘。
(2)乘坐地鐵8號線到“森林公園南門站”出東南口,向南再向東步行約10分鐘。
(3)乘坐地鐵5號線到“大屯路東”站出A1口,換乘538路到“北辰東路”站,向北直行約12分鐘到達中國科學技術館東門。
開館時間開館時間:
周二至周日開館開館時間:9:30-17:00售票時間:9:30-16:30閉館時間:周一(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除夕、初一、初二電影放映時間:動感影院:平日平日: 10:20 11:45 14:30 15:30雙休日:10:20 11:50 13:50 14:50 15:50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750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20-12-23 10:52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