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簡稱首博,位于北京長安街西延長線上、白云路的西側,復興門外大街16號。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截至2015年末,首都博物館總建筑面積63390平方米,常設展覽藏品數量為5622件,展館有地上五層、地下二層。 先后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筑布局

  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用地面積248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3390平方米,分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北部設計了綠色文化廣場,東部設計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建筑物(地面以上)東西長152米、南北寬66米左右,建筑高度41米。建筑外形主要由矩形圍合結構、橢圓形外立面和金屬屋頂三部分組成。建筑內部分為三棟獨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條形的辦公科研樓。三者之間的空間則為中央大廳和室內竹林庭院。

  場館組成

  千年寶藏展

  千年寶藏展位于圓形展廳六層 L廳。展覽遴選出北京古代遺存的部分佛塔文物進行展出,以期展現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獨特的佛教文化風貌,以及建筑、雕塑和各種工藝等發展水平。

  古代瓷器展

  古代瓷器展位于方形展廳四層E2廳。展出了北京作為都城歷史時期出土和傳世的瓷器,其中以宋遼金至明清時期北京地區遺址、墓葬、窖藏出土的瓷器。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共展出文物170組件。

  古代佛像展

  古代佛像展位于方形展廳四層E1廳。展示中國漢藏佛像藝術的歷史風貌,同時展示北京地區佛教文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展覽分為漢傳佛像藝術和藏傳佛像藝術,共展出佛像262尊。

  古代玉器展

  古代玉器展位于圓形展廳五層K廳。展覽分為三部分,展出文物181組件。展品中有大量的王公貴族墓出土的玉器,以及帶有皇帝年款及刻有御制詩文的玉器,設置了“中國古代主要玉材一覽表”、部分玉器使用示意圖,設計分為靜態展區;動態展區。

  燕地青銅展

  燕地青銅展位于圓形展廳四層J廳。展覽以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的對比、西周

  與東周青銅器的對比,展廳中心設計了一座顯示出夯土層理的方城,象征著房山琉璃河燕國西周都城。城墻內、外壁與展廳四壁的展柜形成了三層同心展線。西周展品位于展廳中心,東周展品則位于展廳四壁的環形展柜,兩周展品都依照兵器、禮樂器、雜器的順序對應擺放,實現了兩種青銅文化的對比。

  館藏珍品

  三羊銅罍

  商中期,通高27厘米,口徑20厘米。1977年平谷劉家河出土。斂口,口沿外折,方唇,頸粗短,折肩,深腹,高圈足。

  見簋

  西周早期,通高16厘米,口徑19.8厘米。首都博物館征集。侈口,頸微束,鼓腹,兩側各置一半環形獸首耳,耳下有小鉤珥,圈足有階。口沿下兩獸首耳間各置對稱突起的獸耳,其兩側分別以獸首、兩耳為軸的鼻、額組成四組獸面紋,圈足飾一周獸面紋。腹內底鑄有銘文“見作寶尊”,4字。

  人形足雙耳洗

  漢,通高14.5厘米,口徑27厘米。首都博物館藏。此洗為深盆形,敞口,唇微卷,下腹收斂,腹兩端各飾一獸首銜環,平底,腹下有三人形象。三人均圓目,大口,作直立狀,雙手叉腰,赤上身,僅下部著短裙,以頭肩承負洗腹。腹部飾一組凸弦紋。洗為日常盥洗用具。

  戟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期),北京昌平白浮村出土。長21厘米,戟兼有戈之勾殺、矛之刺擊兩種功能,殺傷力大增。此戟前端并非矛形,它可能是戈、刀合體,應是無實用功能的儀仗器。

  班簋

  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期-公元前9世紀中期),高22.5厘米 、徑25.7厘米。 班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一件蜚聲中外的器物。此簋有4個獸首環耳,以內卷象鼻為足將簋身懸起,器腹內底銘文多達198字,記述了貴族"班"追隨大貴族"毛公"東征的史實。

  三犀鼎

  戰國早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6年),北京通州出土 ,高22.4厘米 徑23厘米。此鼎的高附耳、細長鼎足,均為燕國銅鼎的特征。鼎蓋上的高浮雕寫實裝飾則是典型的燕國銅器裝飾風格。

  青釉辟邪

  西晉(265-317),高12厘米,長16.5厘米。首都博物館藏。辟邪昂首站立,長須,垂尾,背部有管狀插口,腹部兩側刻劃有翼。四肢勁健,肌肉豐滿。釉層薄而透亮。辟邪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瓷辟邪最早出現于三國東吳時期。

  釋迦牟尼佛像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 ,銅鍍金,高6.6厘米。這尊像為釋迦牟尼佛成道相。臺座束腰處刻有銘文:"周府欲報四恩,命工鑄造佛像一樣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黃金鍍之,所以廣陳供養,崇敬如來,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韋馱菩薩像

  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 ,銅鍍金,高120厘米。韋馱是佛教著名護法神。其地位原來很高,為四大天王的統率,后受明朝《封神演義》影響,變成四天王的部屬。常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影壁后,面朝北方,守護主殿釋迦牟尼佛。這尊像軀體高大,頭戴戰盔,身著鎧甲,足蹬高靴,右手托金剛杵,形象威武彪悍,整體鑄造十分精細。

  增長天王像

  元(公元1271-1368年),銅,高45.5厘米。增長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此像站姿,頭戴戰盔,身著甲胄,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一副武士裝束。頭部高昂,面部雙目圓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頦長髯垂胸,氣勢凜然。

  青玉宴飲圖插屏

  清代(1644-1911),直徑21.6厘米。玉插屏是清代較為盛行的陳設品,琢制方法主要有陰線、浮雕,一般插于木座上。此件玉插屏屏心兩面紋飾均采用多層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刻出長廊、芭蕉、樹、桌、凳、人物;另一面琢刻出山水、垂柳、小船、人物,采用遠山近景法,層次分明,技法精練,拋光極好。

  白玉童子詩文佩

  清代(1644-1911),長6.3厘米 寬4.8厘米。佩白玉質,細潤光亮。一面琢刻人物,周邊為花邊形細框,刻畫細膩;另一面無邊框,琢刻詩文,內容為 "青云連直上,指日近龍光"。佩上方有小孔,可系佩。

  青玉蕃蓮紋香薰

  清代(1644-1911),高8.3厘米 口徑14厘米。香薰為青玉質,青白色中夾有黑色小斑點,蓋上鏤雕蕃蓮花紋,器身外滿飾相互纏繞的蕃蓮花,細圈形平底足內琢刻一朵盛開的蕃蓮花,璧薄精巧,造型新奇,琢制紋飾細密剔透,呈玻璃光,是乾隆時期仿制痕都斯坦玉器中的佳品。

  藏文荷花金圓牌

  清 ,徑7.7厘米 厚0.7厘米 ,北京門頭溝區西峰寺清墓出土。圓形,邊緣寬厚,中心鏨刻圖案,呈半浮雕效果。一面為荷葉與盛開的荷花,荷葉滿鋪,盛開的荷花或正面,或側面,間以莖桿穿插其間;構圖飽滿,疏密有致。運用范鑄、鏨刻等手法,圖案造型準確生動,紋路刻劃細膩順暢,既具寫實性又富裝飾性。

  金盞、托

  明 ,通高4.2厘米。京右安門外萬貴墓出土徑7.8厘米 底徑4.8厘米。北京右安門外萬貴墓出土。盞與盞托同出一墓,盞恰可置于托上,為一套器具。

  嵌寶石桃形金杯

  明,高4.4厘米 長6.8厘米 寬5.2厘米。北京永定門外南苑萬通墓出土 。杯體為剖開的半個桃子形,杯柄為桃枝與桃葉,杯中與柄部鑲嵌紅、藍寶石。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6號。

  開館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43]

  交通信息地鐵:乘坐1號線木樨地站向東500米。公交線路:26、45、80、114、308、840、843、844、937、特19路白云路站下車,向北100米;乘坐1、52、99路工會大樓站下車,向西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