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事業奮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在新中國尖端技術領域的集中體現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深入骨子里的血脈傳承,同樣深刻印記在以“兩彈一星”元勛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兩彈一星”事業的背后,有無數個熱愛祖國的科學家在無私付出、默默奉獻。他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甘當無名英雄,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生命。當然,除了這些著名科學家以外,還有成千上萬與他們共同奮斗、攻堅克難的普通建設者,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懷著舍家為國的共同心愿,把熱血和汗水灑在茫茫戈壁上,灑在新中國國防事業的發展道路上。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實質,是“兩彈一星”偉大事業成功的根本保障。
“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在內有困難、外有壓力下,獨立自主從零起步的。這個困難,是經濟薄弱、技術落后、人才緊缺、自然災害造成的困難;這個壓力,是帝國主義核壟斷、核威懾、核訛詐和超級大國封鎖威嚇、毀約撤援、百般刁難造成的壓力。困難是嚇不倒、擊不垮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一大批科學家滿懷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赤誠與激情,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不信邪、不怕壓,發揚“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的斗爭精神,堅定地向科技高峰繼續挺進。憑著這股干勁、這股精神、這種熱情,我國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又一個自行研制原子彈并成功實施核爆炸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的跨越,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而我們只用了2年多,這是核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是廣大科研人員和全體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集中力量、形成拳頭,重點工程重點突破”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是成就“兩彈一星”事業的重要保證,充分體現了依靠集體智慧協同攻關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兩彈一星”是新中國規模空前、高度綜合的科技工程,體系龐大、關涉眾多。在毛澤東同志“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的指示下,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協同攻關,大大加速了“兩彈一星”研制進程。據統計,全國先后有26個部(院),20個省區市包括10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加攻關會戰。原子彈研制中的“九次計算”“草原大會戰”,氫彈原理突破中的“群眾大討論”“上海百日攻堅戰”等,都是集體攻關、團結協作的結果,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和成功實踐。時至今日,50多年過去了,“東方紅一號”仍在太空中飛行,“兩彈一星”精神也穿越時空,激勵鼓舞著我們不斷朝著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