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精神

挑戰(zhàn)極限,勇創(chuàng)一流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愛國奉獻,挑戰(zhàn)極限
“到了昆侖山,氣息已奄奄;過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上了風火山,進了鬼門關。”當?shù)孛裰{道出青藏鐵路沿線生存環(huán)境的險惡。
一組組數(shù)字,記載著悲壯與殘酷,詮釋著何為“生命禁區(qū)”:1953年修建青藏公路時,平均每修1公里就有1人犧牲;1985年公路改建時,一個工程部門在三個月里,僅止痛片就用掉13萬片;海拔高于4000米的線路超過960公里,極端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
2001年6月29日,經(jīng)過多輪論證,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工程正式開工。十萬筑路大軍滿懷建功立業(yè)的壯志,迅速集結,高擎“筑國脈、架金橋、揚國威、促團結”的旗幟,堅定地邁向“生命禁區(qū)”。
施工到底有多難?
時任中鐵一局青藏鐵路鋪架隊隊長李建國回憶,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鋪架,工人們穿著兩層毛衣毛褲,再套上帶羊毛的皮衣、皮褲都不頂用;工地上修機器,四五分鐘就得換人,人就凍得不能動彈。
氧氣瓶與鋼軌、道釘、枕木一道,成為施工現(xiàn)場最為常見的物件。工人們常常背著5公斤重的氧氣瓶施工,難受了就吸幾口氧,緩一緩再接著干。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侖山隧道工地,一年不到工人們就耗盡了約12萬瓶氧氣。
“艱苦不怕吃苦,風暴強意志更強,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鐵路建設者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冒嚴寒、頂風雪、戰(zhàn)缺氧,挑戰(zhàn)著生命的極限。
五易寒暑,一排排鋼軌向雪域高原深處延伸——
2006年7月2日零時31分,拉薩火車站內,從格爾木出發(fā)的“青1”次首趟進藏列車緩緩駛入站臺。中國向世界宣告:鐵路修到了拉薩!
攻堅克難,勇創(chuàng)一流
隨著清脆的爆炸聲響過,眼前的情景讓不少施工人員驚訝:風火山隧道炸出的不是土石,幾乎全是冰碴子。
風火山隧道全長1338米,軌面海拔約4900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凍土層內,這樣的地質環(huán)境被視為隧道施工的“禁區(qū)”。
“高原凍土施工關鍵在控制溫度。溫度低了,混凝土無法凝固;溫度高了,圍巖又會遇熱融化,造成洞壁滑塌。”在國內外沒有成熟經(jīng)驗可直接應用的情況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設者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地研制了兩臺大型隧道空調機組,將隧道施工溫度精準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保證了掘進需要。
淺埋凍土隧道進洞、冰巖光爆、凍土防水隔熱……20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相繼被攻克,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隧道在風火山建成,打破了國外專家“青藏鐵路過不了風火山”的預言。
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tài)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當前,這是一場與惡劣環(huán)境的斗爭、與技術瓶頸的較量,更是一場精神的淬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