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精神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
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1.特別能吃苦
西藏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年平均含氧量不足內地的65%,而紫外線輻射量卻超過內地平均值的8倍,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自然條件受限,生產力發展也長期落后于我國中東部地區。“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就是建立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深厚的民族文化、嚴峻的生存環境以及社會發展實際之上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就是指一代又一代的“老西藏”在執行任務中表現出來的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和苦中作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特別能戰斗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藏部隊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部隊,它詮釋了“老西藏”在履行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神圣使命中,體現出的深厚愛國主義情感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爭取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老西藏精神”孕育于西藏和平解放征程中。在“世界屋脊”上,進藏部隊憑著信仰鍛造出了“特別能戰斗”的堅強品質。
3.特別能忍耐
西藏林芝市魯朗鎮全國援藏展覽館里,孔繁森的日記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我在哪里發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這位剛進藏時就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好干部,最終把生命獻給了西藏。從主動申請進藏,到二次調藏,最后留在西藏阿里地區工作,孔繁森越是在困苦的地方越能做到忍耐,他不因環境惡劣而喪失初心,反而意志力更加頑強。同孔繁森一樣的“老西藏”們,常年在高原地區飽受高寒缺氧、條件艱苦、物資匱乏的痛楚,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堅韌不拔、以祖國大局為重的初心始終激勵著來藏建設的接力者。
4.特別能團結
西藏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雜居地區,民族宗教問題復雜。從進藏途中的“進軍西藏,不吃地方”,到官兵人手一冊《進軍守則》,行軍中秋毫無犯,寧肯在風雪中挨凍,也不進喇嘛寺住。解放軍戰士與藏地各民族各階層相處的過程中,能夠自覺遵守黨的民族政策與宗教政策,注重團結民眾,具有優良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最終贏得了藏區群眾最廣泛的支持。在昌都戰役中,藏族同胞踴躍支援前線,出動大批牦牛和騾馬為部隊運糧運物,組成擔架隊為部隊抬送傷員。“堅定不移維護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民族分裂”也是藏族同胞熱地一生的信念。經歷過多次針鋒相對反分裂斗爭的熱地說:“在西藏,搞好民族團結工作,首要就是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漢族和藏族擁有同一個母親,她的名字叫中國。”這是孔繁森生前愛唱的一支歌。他兩次援藏,歷時十載,以自己的生命奏響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樂章,不僅是支援西部地區建設的模范,更是維護祖國統一的模范。
5.特別能奉獻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一批批援藏干部奔赴西藏、扎根奉獻。1994年召開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了對口援藏的重大決策,制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工作辦法,形成了中央有關部委、省(市)對口支援及干部援藏工作的新機制,開創了全國支援西藏的新局面。20多年來,數以萬計的黨政干部、醫生、教師、軍人、科技和文化工作者奔赴西藏,發揚“老西藏精神”,為西藏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貢獻著力量,創造了一個個令世界矚目的人間奇跡。一批批干部深知西藏生活條件極端艱苦,但都以藏為家、扎根邊疆,淡泊名利、不懼生死,為西藏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已經成為黨員領導干部共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