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精神

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1.追逐夢想
深邃蒼穹隱藏著未知,玉盤玉兔托舉起夢想。中華民族有著千年探月夢,毛澤東同志有詩云:“可上九天攬月。”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十七載攻堅克難、接續奮斗,中華民族飛天攬月的千年夙愿已經實現。“嫦娥”一次又一次成功奔月,曾經遙不可及的蒼穹再也無法阻擋中華兒女不斷探索的腳步。
其實,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曾出臺過不同的探月計劃:有想發射探測器到月球的,也有想去月球建科研站的,還有想載人登月的……到了今天,成功兌現探月諾言的國家并不多。為了一步步接近這顆遠在數十萬公里外的巨大衛星,中國航天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以“繞、落、回”的合理部署,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既定計劃。
心有所信,方能遠行。月亮在星空中陰晴圓缺地變化,中國航天人在星空下鉚足勁頭奔跑、追趕。17個春夏秋冬過去,中國探月工程不超預算、不降指標、不誤時間,在探月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的扎實進步,向全世界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中國探月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為了兌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是一棒接著一棒干、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逐夢之旅。
2.勇于探索
探月工程,從啟動開始,就對一系列核心技術展開“正面攻堅”——
13年前,嫦娥一號獲取了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幅全月圖。
8年前,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軟著陸,其著陸器成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航天器。
2020年冬天,嫦娥五號任務創造出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
一個又一個“首次”背后,是中國航天人對未知空間和科學事業永不停歇的探索。
從一個個設想到一場場試驗,每一次的技術突破和難關攻克背后,都有中國航天人的奮勇拼搏。“對中國航天能力而言,探測月球是重大的表達方式和重要的階段環節。如果我們還想走得更遠,這一步是一定要跨過去的。”欒恩杰說。
3.協同攻堅
到底有多少人參與了我國的探月工程?
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數字。
探月工程作為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難度最大、復雜程度最高的任務,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全國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既有來自航天央企和配套科研院所等傳統“國家隊”的,也有來自高新技術公司企業等民營機構的。
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航天強國建設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探月工程成功的背后是全國人民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國軍民商各要素的大力協同、密切配合,充分體現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
2007年,嫦娥一號任務執行期間,在衛星設備即將運送至目的地、等待科研人員卸車開展后續工作的緊要關頭,82名科研人員卻因飛機晚點滯留在了北京首都機場。在了解到這一緊急情況后,民航當即決定,重新協調一架飛機運送科研人員。當82位科研人員成功登機后,才發現位置不夠,還差2個座位。空乘通過廣播向乘客說明情況:“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的科研人員要搭乘本次航班去執行任務,現在還差兩個位置,有哪兩位乘客愿意讓出座位嗎?”話音剛落,兩位陌生乘客立刻起身收拾行李、走下飛機……
億萬雙手,托舉“嫦娥”;億萬顆心,牽掛“嫦娥”。探月工程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是一項復雜的多學科高技術集成的系統工程。中國探月的每一步跨越,都凝結了幾千家單位、幾萬名科技工作者與解放軍指戰員的心血和智慧。
4.合作共贏
嫦娥五號任務立項之初,在一次探測器方案評審時,有專家提出了反對意見:“機構運動太多,環節也太多,每一個動作都是瓶頸式的風險點,一個環節不行,后面的都不行了。任務風險太大。”
“探月工程的難點在哪里?最難的就是把這么多復雜的東西串聯成為一個整體。嫦娥五號是我們整個單次航天任務最復雜的一個系統任務,每一個過程都是任務的單點任務。單點任務就意味著,如果過程中間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后面的任務就沒辦法繼續。所以每一個環節都是核心。”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說。
無論是白發蒼蒼的院士專家、伴隨探月工程成長的科技領軍人物,還是初出茅廬的科研“新兵”,是他們共同伸出的雙手,托舉了“嫦娥”一次次成功飛天。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吳艷華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立項以來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條龍”攻關攻堅,“一盤棋”協同推進,“一體化”迭代提升,實現了“六戰六捷”。探月工程匯聚了全國包括港澳地區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團結協作的結果。
探索浩瀚宇宙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的飛天夢想,還是全人類的共同夙愿。
中國對外層空間“合作探索、共同開發、和平利用”的主張,為人類拓展生存空間、構筑太空夢想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開放合作的中國航天,正積極利用雙邊、多邊的合作機制,大力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擴大探月朋友圈。
目前,我國探月工程正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倡導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努力在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的新時代,矢志不移、勇攀高峰,有更多創造和更大作為。開放務實的合作態度和共贏模式,是我國在航天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又一次重要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