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遷精神

胸懷大局、無私奉獻
弘揚傳統、艱苦創業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1.國之所需,我之所向
從黃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濱,打起背包就出發。面對國家所需,西遷人毅然放棄相對舒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繁華大都市上海奔赴古城西安,重新安家創業,以實際行動支援大西北建設。
據統計,西遷中,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等占比教師總數超70%。一個個鐫刻在交大西遷史上的名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成為愛國、奉獻的生動注腳。他們身上,體現了“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堅定信念,反映著“始終同黨和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的執著追求,彰顯著“哪里有事業,哪里有愛,哪里就有家”的優秀品格。
2.艱苦創業,矢志奮斗
“初到西安,印象中似乎只有一家面粉廠和一家很小的紡織廠,電力也還沒有發展起來”“交大就規劃在距西安古城兩公里的地方,當時是一片麥地”,這是屬于老一輩西遷人的共同記憶:教學區內及北門、東門外,不少地方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下課到食堂要翻越一條深溝;四面透風的草棚大禮堂就是會議室……遷校時,教學設施、實驗設備、工作和生活條件等都極其困難。
面對艱苦生活環境和繁重建校任務,他們沒有絲毫退縮,未因遷校遲滯一屆招生、晚一天開學。培養學生全力以赴、始終如一,對青年教師的要求不減半分,搞科學技術研究嚴謹細致、精益求精。這是一種“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的堅持,這是一種“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從昔日麥田到今日知名高等學府,這條創業之路可以用“不平凡”形容,一代代交大人譜寫的“創業歌”可謂感天動地。在老一輩西遷人努力下,學校機、電、動老專業的傳統優勢不僅全面發揮,工程力學系、工程物理系、無線電系及應用數學、計算機、半導體等一批新學科新專業也不斷興建,并設立第一批15個研究所,新建實驗室面積是遷校前的3倍多。 西遷65年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畢業生28萬余名,有近一半的人留在西部建功立業,創造了3萬余項科研成果,不僅奠定西部工業發展必需的高等教育基礎,還為改變西部地區落后面貌、努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無私奉獻,服務人民
“如果時光可以重來,我依舊會選擇踏上西行的列車,選擇這個需要我傾注一生、奉獻一生的地方。”西安交大老教授盧英烈,談及當年無悔的選擇,讓人心生敬佩。遷校時僅24歲,一直堅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陣地,退休后致力于對青年教師“傳幫帶”和教學研究改革、參加學校“西遷精神”宣講團宣講,年近90歲的盧英烈,把青春年華貢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在耄耋之年依然為學校發展貢獻余熱。
在西安交大,像盧英烈教授一樣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是一批批西遷人、一代代奉獻者,遠離故土、淡泊名利,執著堅守、無怨無悔,盡管他們有的已辭世,有的已是耄耋之年,有的正是年富力強;有的建功立業,有的默默無聞,但都為西遷這棵大樹的扎根生長、枝繁葉茂,貢獻了青春、熱血甚至生命。他們的事跡,他們的行動,傳遞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著許許多多的人不計得失、無私奉獻。
4.頂天立地,科技強國
1956年1月,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1956年8月的“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上,每位交大師生都持有一張學校特制的“乘車證”,其正面醒目地印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
向科學進軍,賡續光榮傳統。西遷人勤奮堅毅,精勤為學,永攀科技高峰,在科技創新之路上創造了多個的“第一”:1959年,參與設計和制造了中國第一臺大型通用計算機;1964年,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臺三相高壓真空開關;1978年,發明了我國第一臺渦流式測振儀;2000年,國內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掃描制式轉換及視頻處理芯片在這里誕生……
還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斗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處理芯片……這些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都凝結著交大人的智慧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