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精神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
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
已定班次 1688次
-
承接院校 16個
-
獲取方案 1688次
背景
特別能吃苦
冬日的戈壁灘深處,一望無垠、寒風凜冽;夏日的荒漠,每一粒沙子都蒸騰著熱氣;深夜的研究室燈火通明,裝配車間馬達轟鳴……特殊的試驗要求和繁重的研制任務,使得艱苦的工作環境成為航天人的“標配”,夜以繼日的工作成為航天人的常態。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魔鬼城”羅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都印刻著他們的足跡;每一個深夜里,都有他們辛勞的身影。
知道干航天苦,但航天人卻甘愿吃苦。在荒涼、苦寒的荒漠上,他們不分白天黑夜地超負荷工作,默默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壓力,終于在河西走廊上建起能夠擔負載人航天任務的東風航天城,并突破眾多技術難關,研制開發出神舟系列飛船。
“特別能吃苦”的載人航天精神,不單指忍受物質條件的艱苦,更包括克服身體的辛苦、戰勝意志的困苦。可以說,是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韌性和毅力,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特別能戰斗
載人航天事業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的事業。廣大航天人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展現了義無反顧的戰斗精神。
不因遇到挫折而氣餒,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在這個極具挑戰的領域,科研人員一次次向艱難險阻發起沖鋒——
神舟三號飛船發射之后,專家發現有一個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直接危及飛船與航天員的安全。為此,飛船研制團隊立即組織科技人員修改飛行程序和軟件,并進行多次仿真和試驗,直至完全排除“追尾”隱患。
實踐證明,“特別能戰斗”的載人航天精神,是航天人通過高風險挑戰歷練而成。如今,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多次成功往返,長征二號F火箭的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先進行列,中國人的航天夢想不斷向深空延展……一次次堪稱完美的表現背后,是每一名航天人不懈戰斗的姿態。
特別能攻關
在鑄造世界一流航天工程的過程中,中國航天人也展現出強烈的責任心和特殊的使命感。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隨著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了屬于自己的空間站。
首次實施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首次實施繞飛空間站并與空間站徑向交會;首次實現長期在軌停靠,時間長達三個月;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東風著陸場;首次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證的應急救援能力……神舟十二號創造的多個“首次”,對于中國航天而言就是一座座輝煌的里程碑。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時,明確提出,要堅持做到“起步晚、起點高,投入少、效益高,項目少、水平高”,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如今,盡管我國已經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等基礎技術,但對于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高難題,卻幾乎是從零開始。即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地提出了設計制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設想。“我們不想重復國外的老路,為的是奮力追趕拉大的差距。”在臨退休前又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的戚發軔說。
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戚發軔他們組織航天人才,日夜兼程搞科研攻關,獲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過程中,成千上萬名航天人扎根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助力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
特別能奉獻
載人航天是航天人懷著“鋪路石”的初心,用生命不斷探索的神圣事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圓夢,源于中國共產黨作出實施“兩彈一星”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的偉大決策,更來自幾代航天人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奉獻的韌勁。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航天人往往需要在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700余位為祖國航天事業犧牲的烈士。沒有奉獻精神,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屠守鍔說過:“我們那一代人都是這樣,并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是為某個人的目標,而是心甘情愿默默無聞地干自己的工作。”
“我們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過年過節也做。”回望過去的艱苦歲月,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這樣說。輕描淡寫的背后,卻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滿腔熱忱和無私奉獻!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航天員是載人航天的先鋒,從接受這份神圣使命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注定要時刻與風險和考驗為伴。除了付出時間和精力,還要隨時準備奉獻出寶貴的生命。
在航天人心中,祖國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為了報效祖國、成就航天事業,他們將“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深深鐫刻進理想信念中。